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追溯潮州制瓷历史,从唐宋距今已有多年。建国后的潮州瓷延续着极盛的辉煌,美术陈设瓷、日用瓷、建筑卫生瓷和特种陶瓷正有力支撑着“中国瓷都”的美誉。
古城,陶瓷,一个物质遗产,一个文化遗产,两张耀眼的城市名片,如何更好地相互交融、相互叠加、相互映衬、相互提升,当中蕴涵的社会价值、人文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一个非常值得细研深究的课题。
9月4日,就这个课题,陶艺、雕塑、规划、城建等领域专家学者从探讨“陶瓷城市”课题,到试点打造开放式文化艺术公共生活空间,把见证潮州陶瓷发展的彩瓷总厂街边小游园建设项目提升成为“瓷都印象”主题艺术生活空间,让陶瓷艺术成为倡导绿色环保的举动、致敬彩瓷工人的地标、展现人文古城的走廊、敞开对话世界的窗口,重振潮人的文化自信、汇聚潮人的家城情怀,突显人才兴市、助力六城同创。
当晚,对话互动以“瓷都印象”主题艺术空间讲座的形式呈现。著名艺术设计大师、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创始人、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学院名誉院长李见深;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王路;著名雕塑大师、厦门大学艺术学院资深教授蒋志强;国际视觉设计师、德国红点奖获得者、浙江传媒学院教授杨超分别作主题分享。
围绕《瓷·城——一个可以和世界对话的潮州》、《建筑与景观的人文关怀与文化特色》等主题,4位专家学者分别以景德镇陶瓷手工艺的发展、世界各地城市建筑古今延续优秀案例、城市雕塑应该如何设立、品牌塑造等话题,探索潮州古城如何发展、如何与世界对话。
在一个常态的开放式公共生活空间里,以陶瓷企业的废弃陶瓷材料作为国际艺术家创作素材,通过陶瓷雕塑,人文景观等作品呈现,再现潮州千百年人文历史以及当代文化精神,重振文明自信;艺术与生活相融合,用当代艺术作品美化人民群众生活休闲空间,提升民众美好生活体验;通过国际艺术家、设计大师的艺术作品和国际化视觉艺术语言,让这个普通的生活街区成为能够与世界对话的艺术文化景观载体,以人类共同的陶瓷语言造景铭志,推开中国瓷都——潮州恢宏厚重的历史之窗,文雅精致的人文之窗,旖旎多姿的艺术之窗,让世界听见潮州的声音,看见潮州的新貌,记住潮州的味道。
现场,潮州本土陶艺、雕塑、规划、城建等领域专家学者、从业人员纷纷参与对话,既有共鸣也有争议。
据悉,潮州市“人才咖啡”位于古城“郡城义仓”文化创意中心,由古代官府粮仓改建而成,于7月底挂牌成立。潮州希望借“咖啡”聚人气、引才智,来自各地各领域各行业的人才能够在这里交流互动,碰撞出思想火花,激发创业创意灵感并使其在这里开花结果,有效助推潮州振兴发展。目前,“人才咖啡”已成功举办多场国内国际时尚前沿活动和传统文化活动,并入驻有潮绣、潮州木雕、麦秆画等13种门类的潮州特色传统工艺大师。
李见深(著名艺术设计大师、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创始人、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学院名誉院长):
潮州影响着今天的世界,全世界都在用潮州的瓷器,难道世界不应该知道潮州吗?潮州应该怎样走,才能让世界看见,让世界听见,让世界来到潮州?
潮州的公共艺术其实还没开始,潮州应该吸引更多的人才,就像景德镇一样,工匠从四方而来。潮州应该是世界的,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传统与当代,结合独特的资源和市民公共空间的需求,这样的潮州机会就太大了。
要做潮州的城市雕塑,陶瓷是一个语言,可以用废瓷回收做具有实用性的景观雕塑,譬如能让人坐下来喝潮州工夫茶。
王路(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
值得庆幸的是,潮州的城市结构还没有被破坏,旧的形象没有丧失。
城市需要多元化,应该是各个年代共存。新的就是新的,旧的就是旧的,但新的要与旧的互相融合,要保持整体的氛围一致。城市需要有当代的精神,需要表达一种自信。我们的城市需要记忆+技艺,我们要考虑怎样才能嵌入属于我们时代的片断。
蒋志强(著名雕塑大师、厦门大学艺术学院资深教授):
在厦门要找这么完整的旧建筑群太难了。潮州保留这么完整的资源,非常难得。未来有缘,我要把工作室建立在潮州。
城市的雕塑要结合人文、民俗,要建立在特殊的环境、人文背景上,从材料到主题要遵循基本的原创精神。我们要做的是引导,而不是迎合,要具有前瞻性。
杨超(国际视觉设计师、德国红点奖获得者、浙江传媒学院教授):
潮州是世界上最大的日用陶瓷出口城市,能够生产品质很好的陶瓷产品,为什么潮州没有一个走出去的陶瓷品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