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白癜风哪家医院最好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本文摘录自图书《一江潮客情:潮汕与客家历史文化访思录》第二章潮汕文化访思录,《第一节清中后期潮州人过番谋生与其重商基因的形成》)
三、登船过番与对月饮茶
要知道,从明朝朱元璋开始海禁至清康熙二十三年(年)解除海禁的近年时间里,潮州沿海人民不时处于海盗、山匪、倭乱或朝代更替的兵荒马乱之中。他们时而抗倭,时而抗明,时而抗清,时而投靠郑成功反清复明,时而还为抵制台湾明郑政权的征粮而打仗,时而迁界,时而复界,人们更未知哪年又要迁界!
比如,位于现在汕头市区东北的鸥汀寨旧址,是北上潮州、向东沟通澄海、向西连接揭阳的必经之地,是明朝时期为抵御倭寇海盗而建成的。明末清初时,澄海原有20多个城寨,历经战乱,至今仅存鸥汀一
寨。当时的沿海人民对明王朝实在没有多少感恩戴德之情,再加上郑成功之母是日本人,开始时郑成功军队筹粮时甚至被鸥汀寨人截击追袭。
客清顺治十年(年),潮州总兵郝尚久反清,郑成功出兵接应,船沿韩江逆流北上时,被鸥汀寨人阻击,郑成功被火炮击伤左足,于是立誓剿平鸥汀寨。三年后的年,郑成功在第五次反围攻战役中,攻破鸥汀寨,并进行屠寨,上万乡民伤亡,史称“鸥汀惨案”。
潮州地少人多,加上台风的袭扰,人民生存环境堪忧。与其留在国内折腾尚未必能吃饱饭,不如冒险登船过番去打拼谋生,兴许有朝一日还能衣锦还乡。
于是,能吃苦耐劳且团结的老一辈潮州人带着几许悲壮、几许期望便出发了。他们知道此去少则数月,且归期难料,途中还有大海的种种未知风险,于是带着水布(潮汕地区农民下田作业时使用的吸汗纱巾)、竹篮以及妻子赠予的石榴花、煮熟的鸡蛋、糯米蒸成的甜粿(甜粿因为适合久放,而且耐饿,是闽粤人过番下南洋的首选食物);带上一些大冬瓜(大冬瓜可压舱,又可在缺乏淡水时食用,遇险时又可利用其浮力作救生之用);再带上老人在神祇前求来的香灰符咒、铜钱和一包故乡的土,便和同乡一起结伴出航了。
由余培煌作词、蒋声欣作曲、黄少鹏编曲、宋亦乐演唱的潮语歌曲《行船》就很形象地道出了当年潮州祖辈冒险乘帆船过番的勇敢与豪迈。歌曲是这么唱的——
五行火属南,
俺的船头油做红。
妈祖保贺,出入平安,顺水顺风。
行船人声尚响,一嘴米酒千斤力。
一二三,吼,再大风涌俺拢卖惊*。
一世人一身胆,一支船桅一副帆。
船行从来无倒退,潮水送我行八方!
樟林港暹罗湾,俺的名息尚红丛*。
千年海路再来去闯,船锭一收,船又行……
而这一去,少则数月、多则数年才归。他们在异乡白天努力干活,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能得闲仰望明月、思念故乡,憧憬衣锦还乡、叶落归根。所以,直至20世纪末,思乡离愁、对月饮茶的潮语歌曲在潮汕大地和海外潮人中仍大受欢迎。
四、多重信仰
潮州人刚开始出海时乘坐的船,是靠季风推动的帆船(直到19世纪中期才逐渐用火力发动的船),因此只要出海,就有很多未知因素,就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了。一旦登船起锚,便前途未卜。潮州有句俗语说:“行船走马三分命。”于是,他们便转而向神祇寻求庇护。潮州人和闽南人都热衷于祭拜各路神佛祖先,以求得多一些平安的信念和可能的护佑,皆因于此。
潮汕人信奉各种神灵,其中除了全国各地都信奉的土地神(福德神)和祖先外,还信奉源自中原的关帝和道家主管水的玄天上帝,以及潮汕当地的山神和佛教的神祇。特别是对源自福建的海神妈祖的信仰以及各种对当地有影响的古代人物神化成神的信仰等,在民间更是根深蒂固。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直到现在科技发达了,可控的因素增加了,求神拜佛才逐渐淡出年轻一辈的视野。
(本文摘录自年3月出版的图书《一江潮客情:潮汕与客家历史文化访思录》,汕头日报、潮州日报、梅州日报和揭阳日报先后发文推荐该书)
本书内容已分85节全部摘录发布,更多精彩内容和视频,请搜索《一江潮客情》及序号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