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广东人,
你知道自己所在城市的名字由来吗?
今天,小微给大家盘点了
广东21个城市的名称由来~
”广州
广州始建于公元前年。公元年,东吴孙权将原交州分出南海、苍梧等4郡,新设置广州,因州治原在广信(今梧州、封开一带),广州之名取自广信的“广”字。
深圳“深圳”地名始见史籍于年(明永乐八年),于清朝初年建墟。当地的方言客家话俗称田野间的水沟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泽密布,村落边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珠海珠海地名启用于年珠海建县之时,因位于珠江注入南海之处而得名。
汕头明嘉靖九年(年),该地形成沙脊,称作“沙汕”。清康熙五十六年(年)在该地区建炮台、烟墩,称作“沙汕头”,清政府在这里设站收取盐税,简称为“汕头”。
佛山佛山古称季华乡。公元年,剡宾国(现克什米尔)的三藏法师达毗耶舍带了二尊铜像来到季华乡,在塔坡岗上(即今塔坡街)建佛寺,传佛教。他回国后,随着时间推移,寺宇倒塌。唐贞观二年(年),乡人在塔坡岗上掘地,得三尊铜佛,就在岗上将倒塌的寺庙进行重建,供奉三尊铜佛,人们认为这里是佛家之山,于是将季华乡改名为“佛山”。后来,世人传诵着这样一句谚语:“未有佛山,先有塔坡”。
韶关
隋开皇九年(年),此地改设为韶州,取州北韶石山之“韶”字为州名。明代嘉靖二十六年(年)曾在曲江县武水边开设税关。清康熙九年(年)又将原设于南雄的太平关移至曲江浈水边,后又在曲江城北门外增设税关,韶关之名即由此而来。
肇庆肇庆古称端州,乃中国四大名砚之首端砚的产地。肇庆之名的由来,全因为宋徽宗。端王登上皇帝宝座,亲笔御书“肇庆府”三字,肇庆之名至今沿用。
江门江门地处珠江三角洲西部,因位于西江与其支流蓬江的会合处,江南烟墩山和江北蓬莱山对峙如门,故名江门。
茂名据明万历《高州府志》记载,西晋末永嘉年间有个潘茂名的人在当地炼丹升仙。后人为纪念潘茂名为民灭病除害和用石船救水灾居民的功绩,把炼丹所在地附近的地方称作茂名。隋朝开皇18年(年)始设茂名县。
惠州五代南汉乾亨元年(年)这里为祯州治所,宋真宗天禧4年(年)为避太子赵祯讳,改“祯”为“惠”,惠州之名遂沿用至今。
梅州据《粤东名贤志》记载,因汉初梅绢跟随汉高祖刘邦破秦有功,封于该地,故改名为梅州,这是梅州地名首次出现。
汕尾汕尾原名“汕美”,以美丽滨海风光著称,故得“汕美”之名。因地处广东省南部末端,旧时曾俗称“尾省”,“尾”与“美”谐音,人们便逐渐把“汕美”称为“汕尾”。
河源因地处东江上游,为河之源头,故名河源。
阳江隋炀帝大业二年(年),安宁县、高凉县分出部分地方合成一个新县阳江县,地名源于当地一条江叫漠阳江,阳江从此得名。
清远清远市是一个有年历史的古城,最早的名字中宿县,因为境内有秀美的中宿峡而著名,于汉朝改名为清远郡,清远一名由此来。该地古时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取此名即“清明广远”之意,表示在此治理要政治清明,眼光长远。
东莞东晋咸和六年(公元年),东莞立县,初名宝安。唐肃宗至德二年(年)更名为东莞,因境内盛产莞草(制作草席的材料)而得名。
中山中山古称“香山”,据唐朝《太平寰宇志》记载,其境内的五桂山多产奇异花卉,香溢数十里,故名香山。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将孙中山的故乡香山县易名为中山县。
潮州隋文帝开皇十年(年),全国撤郡设州。第二年,义安郡改名潮州。因该州南部濒临大海,潮水在此涨落往复,故以此命名。
揭阳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年)遣任嚣、赵佗,攻取陆梁地,置桂林、象、南海三郡,并派兵戍守五岭。南海郡辖揭阳等六县。揭阳县因揭阳岭而得名。
云浮
“云浮”作为地名最早见于唐朝。《新唐书·地理志》载,唐武德四年(年)设勤州,天宝元年(年),勤州改称为云浮郡,这是“云浮”地名的由来。
湛江“年9月21日,民国政府光复广州湾,以原范围划设市治,因历史上曾属椹川县,境内东海岛曾设椹川巡检司,受唐人谢混诗句“人有水木湛清华”的启发,故改“椹”为“湛”,释“川”为“江”,使市名更有濒临海滨之意。
那么湛江五县四区的名字由来你还记得吗?
小微来帮大家温习一下哦~
“霞山”
霞山广州湾时期称作”西营“。解放后,因为湛江市区中心有个大村庄霞山村,位置刚好又落在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旁,年6月30日,改称为”霞山“。
“赤坎”
赤坎位于广东省西南部、雷州半岛东北端,地形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原为海旁坎头,土壤为砖红壤,裸露面为赤色粘土,故名”赤坎“。
“坡头”
坡头区以驻地坡头镇命名,坡头因地处一山坡高处而得名。
“麻章”
据《雷州府志》记载,“麻章”因多有剑麻及章鱼而得名。
“开发区”
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年11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全国首批14个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湛江市未来发展的中心区域。这个就不用多说了,简单明了。
“遂溪”
”遂溪“,意取“溪水合流,民利遂之”。
“徐闻”
徐闻县位于雷州半岛南端。三面环海,巨浪滔滔,涛声震荡,徐徐而闻。这就是“徐闻”一名的起因。
“吴川”
吴川境东郊有吴家地,纳三川(江)之水(鉴江、袂花江、梅江),故曰吴川。
“廉江”
廉江原名石城县,唐天宝元年(公元年),因境内龙湖至石角短九洲江称濂江河,改为濂江县。民国3年(年)5月,改”濂“为”廉“。
“雷州”
“雷州”得名的由来,历代有四种说法:
“多雷”。雷州不仅雷多,而且与附近郡县的雷声也不同,才以雷为名。
“雷水”。“按圖經,雷州境內有雷、擎二水。雷水貫城下,遂以名州。如此則雷自是水名。”
“雷祖”。《英山雷庙记》记述陈文主生时,“两手皆有异文,左曰‘雷’,右曰‘州’”,以后又做了当地刺史。已意味着雷州之名渊源于雷祖陈文玉之手文。明末出现的《雷祖志》则明确地说:唐贞观八年甲午,刺史陈文玉具疏改合州为雷州,并请建造郡城。(传奇色彩)
“擎雷山”。指出雷州得名于擎雷山。
▍图文:素材来源网络,微湛江整理编辑文章,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编辑:十月酱(私人,等你来打骂,情和俏都不要)
简介:湛江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