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湾区中三大极点的格局
粤港澳大湾区面临“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的特殊环境,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流动方面还存在体制机制障碍,出入境效率有待提升,物流通关数据交换共享机制尚未建立,湾区跨境金融交易平台体系有待健全,11城之间轨道交通网络有待提升。
一小时交通圈的建立,客观上将缝合珠三角多中心的分离弊端,有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和高端要素的聚合。环湾发展,城市间的空间距离得以缩短,深湛铁路确定以隧道通过珠江口,加上未来深珠城际、广深第二高铁、南深高铁、广中珠澳高铁的建设,各市机构组织间交流的便利性无疑将得到极大提升。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已经定义广佛、深港、珠澳为湾区三个极点,在湾区中,广佛常住人口最多(接近万),手机用户量最大(万);深港资金总量、财政总收入、GDP都是远胜于其他两个极点;珠澳的各种指标都处于劣势,常住人口总和才万人,不被中山、江门带动已经好了,不要说带动江门、中山发展。
大阪、京都、东京等TOD开发模式,将人流、物流汇聚成资金流、信息流,街区没有汽车拥堵,井然有序。日本60%的人口、55%的住房、80%的商业及写字楼聚集站点米内。日本TOD开发成为中国学习的榜样。
为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范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与审批,保障轨道交通建设顺利推进,市轨道办起草了《深圳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管理规定(送审稿)》并提交市司法局审查。深圳市委市政府近期提出了加快轨道交通建设,拓宽对外铁路辐射渠道,建成“2个公里”(多公里地铁、多公里高铁)的骨干交通网络。深圳市急需加快地铁、高铁、城际轨道建设,构建均衡协调、更具承载力、带动力的城市格局,密集高效的交通网络才能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核心引擎作用。
深圳有望6-7年内在高铁和地铁建设上迅速追上广州,惠州、汕尾、中山、江门和东莞去往深圳将极为便利。
深圳的前海、坪山、光明城、西丽,广州的金融城、琶洲、新塘、棠溪、知识城,佛山的陈村、林岳、东平,东莞的望洪、松山湖、塘厦等等,都是未来轨道交通建设,TOD高强度开发而产生的新兴产业、居住、办公、文化、娱乐、休闲聚集地。
基于对湾区11个城市融合后,更趋于环湾发展,重点铁路站点TOD开发,轨道交汇处更有发展机遇,更集聚、集约。我们要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