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介绍
“看中华·港澳台青年影像计划”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影像传播研究中心的核心项目,是在黄会林先生的指导下,将北师大北京校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举办的“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在珠海校区的延伸,旨在加强内地与港澳台青年之间的文化沟通和交流,以港澳台青年的视角,通过镜头去观察、发现祖国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发展之美,了解祖国建设的成就。
黄会林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首任院长
项目将由港澳台青年学生与内地青年学生一对一配合,携手完成反映内地发展变化、积极向上的影像作品(10分钟内短片)。所有作品成果将在粤港澳高校及新媒体平台进行展播。为生活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三地青年搭建一个交流体验、凝聚共识、共谋发展、畅想未来的新平台。活动期间将由各合作高校指派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担任带队指导教师。
看中华首期主题海报
年度主题
为庆祝和纪念澳门回归20周年,年特设定了“珠澳同城”作为“看中华·港澳台青年影像计划”的年度主题。
珠海与澳门是陆地相连的海湾城市,山水相连,往来便利。不同的法律制度和文化形态在开放包容、多元一体的大湾区交融汇聚,和谐共生。如今的珠澳两地更是互通有无,宛若同城,就让我们通过在珠海的亲身体验和影像创作来讲述珠澳同城的故事吧!
同一片水土,同一种语言,
从晨曦渐露,到夜幕微垂,穿梭于珠澳之间的每一个身影,每一处场景......
都悄无声息地上演着寻常百姓的动人故事......
他是一位每日清晨都来珠海买菜的耄耋老人
她是一位满载鲜花送往澳门的美丽花使
他们是一群往返于珠澳上学路上的大学生们
或许是一份浓浓的乡情
或许是一段醇厚的友情
或许是一场甜美的爱情
这是平凡而又异乎寻常的生活方式
这是珠澳同城的历史见证
这是珠澳交流、发展、共建的鲜活缩影
“珠澳同城”纪录片回顾
第一期
首期概况
开展时间:年1月—5月
拍摄作品:《珠澳穿梭生活》、《青年同心》、《花婆》、《妈祖》、《源流》
主要参与人员:澳门城市大学志愿者、澳门科技大学志愿者、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志愿者
珠澳同城
《珠澳穿梭生活》
摄制团队导演王智立
澳门青年
制片人李欢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影片简介
珠海与澳门联系紧密,有许多人甚至在珠海与澳门过起了“同城生活”,在澳门工作,在珠海居住,每天上下班在两座城市之间来回穿梭,随着珠澳两地通关越来越便利,在这些过起“同城生活”的人的眼里,珠海与澳门已经越来越像“一座城市”了。
本片主人公毕小姐,就是万千名在珠澳“同城生活”的人中的一名。本片从她的视角出发,真实地记录了她的日常工作与生活,展现了一名在两地生活的市民的一天。
大学毕业后,毕小姐一直留在珠海工作,机缘巧合下,她通过公司的考核,调到了澳门工作,至此,她每日都在珠海与澳门两地穿梭,一晃已经有三五年了。
她透露,在她的生活里,也有许多像她这样频繁来往于澳门与珠海之间的市民,特别是近些年,越来越多的澳门人选择来到珠海租房、买房,甚至定居。
谈到澳门市民到珠海定居的原因,毕小姐称,珠海不论是房租还是物价,对比澳门都更加便宜,而且通关便利,语言和文化更是同根同源,交流无障碍,这些都是近年来,越来越多澳门市民到内地定居生活的原因。
《花婆》
摄制团队导演兰希
澳门城市大学
制片人陈思敏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影片简介
本片讲述的是珠海“湾仔花婆”的故事。一百年前,花婆担着花篮,撑船过海到澳门卖花,代代相传,如今,珠海“湾仔花婆”从业者仅剩余人,年轻一代难再传承。
本片通过记录花婆从内地到澳门街市卖花的全过程,为人们详尽地介绍了这一鲜为人知的职业——花婆,同时,也纪念这一份具有百年历史的美好事业。
花婆通过鲜花,串联起珠澳两地人们的生活,让珠澳人民的生活因鲜花而芬芳,她们的价值和意义,值得被人看见。
《妈祖》
摄制团队导演林晓欣
澳门城市大学
制片人郑凌风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影片简介
本片通过探访珠海淇澳岛天后宫和澳门妈阁庙的历史文化背景,探究珠澳两地在妈祖文化信仰上的异同。
过去,很多人认为,天后和妈祖是两个不同的文化象征和符号,通过拍摄这部纪录片,我们将为人们介绍,天后和妈祖其实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他们同根同源,只是叫法不同,在澳门是妈阁庙,在珠海则是淇澳岛天后宫。
《青年同心》
摄制团队导演梁雪梅
澳门城市大学
制片人王嘉晖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影片简介
提起澳门,人们总会不经意地想到它与内地的区别,文化、经济上的差异促使两地的发展大相径庭。
本片透过一名内地高校学生与澳门高校学生的视角,展现了两地学生在饮食、工作、学校教育与社交生活方面的异同,在双方亲密无间的交流中,双方发现珠澳两地在文化上、经济上的合作越来越密切,生动展现了“珠澳同城”的主题。
《源流》
摄制团队导演梁文杨
澳门科技大学
制片人龙震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影片简介
年是内地对澳供水60年纪念日,本片以内地对澳门供水的历史题材为背景进行拍摄制作。
本片主人公罗雄超夫妇是对澳供水的亲历者,两人在对澳供水的工程中都献出了自己的力量。影片通过两人对往昔的口述,回顾了那段对澳供水初期的艰苦岁月,也让更多青年了解到,对澳供水这项巨大的工程,从开启之日到60多年后的今天,历经了多少困难,攻克了多少难关。
如今,珠海对澳供水也已经走过了60余年,澳门与珠海的供水合作也从基础设施的建设,涵盖到如今水质监测、自来水处理工艺、智慧水务等各个方面,两地之间形成了更为深入、全面的合作格局。
策划会研讨会
首期项目开始前及结束后,澳门青年导演与内地高校制片人和志愿者,在中国文化影像传播研究中心参加了数次选题策划会,以及纪录片拍摄与制作研讨会。
首期成员合影留念
年第一期
“看中华·港澳台青年影像计划”成员合照
第二期
第二期概况
开展时间:年11月—年2月
拍摄作品:《无限琴澳》、《志愿警察》、《菜园子菜篮子》、《供澳渔家》、《同框》
主要参与人员:澳门科技大学志愿者、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志愿者
珠澳同城
《无限琴澳》
摄制团队制片人周帆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导演刘永浩
澳门科技大学
影片简介
纪录片《无限琴澳》讲述的是在珠海创业的澳门青年何子锋的故事。
何子锋的个人经历非常丰富,他在澳门出生,在台湾读本科,在香港读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在粤港澳大湾区机遇和政策吸引下,他在珠海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开启了创业之路,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作为土生土长的澳门人,何子锋因其丰富的两岸三地生活经历,在“珠澳同城”的发展中成为了亲历者和见证者,从过去到现在,珠澳两城关系的变化,也深刻地影响着他的生活。
《志愿警察》
摄制团队制片人张霖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导演何东俊
澳门科技大学
影片简介
澳门志愿警察是由澳门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经层层筛选,在律师、高管、教师、高校研究生等高素质澳门籍同胞中选定17名爱国爱澳人士组建了澳门中队。
纪录片《志愿警察》主要围绕澳门志愿警察中队队员陈建东、程曦的日常训练与执勤的故事展开。通过对两位澳门志愿警察执勤的记录,展现澳门志愿警察的风采与艰辛。
在志愿服务中,澳门中队队员充分发挥了澳门居民优势和语言优势,进一步增强了居住、生活在横琴的澳门居民的安全感、归属感和认同感。
《菜园子菜篮子》
摄制团队制片人赵司宇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导演凌敬轩
澳门科技大学
影片简介
纪录片《菜园子菜篮子》,以珠海供澳蔬菜为历史背景,通过记录供澳蔬菜在大棚水培基地内种植,以及在珠海供澳蔬菜加工配送中心的挑选、加工、包装和运输的过程,体现出珠海与澳门的密切联系。
在拍摄过程中,通过对蔬菜基地的种植工人、加工的装配工人以及运输蔬菜的司机的采访,了解他们各自对供澳蔬菜的理解,反映一叶蔬菜牵起的珠澳两地情。
《供澳渔家》
摄制团队制片人沈夏羽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导演黄小河
澳门科技大学
影片简介
纪录片《供澳渔家》主要讲述的是地处珠江口,在港、珠、澳三地之间的一座海岛——桂山岛的故事。
依海而生,向海而兴,珠海桂山岛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进行网箱鱼养殖,在经历了各种转型升级和发展后,渔业已经成为了岛上最为重要和最有特色的经济产业,每天,岛上渔船云集,出海喂鱼的渔民身着雨衣雨鞋,乘风破浪,在此起彼伏的海浪中修补渔网、喂养鱼苗,黄昏时刻,他们便迎着夕阳归岸。
在收获的季节里,鱼虾满仓是当地渔业的真实写照。
《同框》
摄制团队制片人徐思源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导演蔡华伦
澳门科技大学
影片简介
纪录片《同框》讲述的是珠澳航拍摄影师黄昆震的故事。黄昆震,8年从湛江来到珠海生活。起初为了谋生,他在澳门的中餐厅当学徒,从学徒到厨师,这份工作他一干就是5年。
年,黄昆震辞去厨师工作,成为了一名自由摄影师。两年时间里,他拍摄的港珠澳大桥、珠海十字门水道等照片频频登上各大杂志封面,一度风靡全网,港珠澳大桥日出和黄昏系列照片还获得过交通部组织的摄影竞赛金奖,同时获奖照片还数度刊登国家地理杂志。
短短几年,黄昆震就在业内颇具知名度,回顾过往经历,他说自己是幸运的,因为遇上了“珠澳同城”发展的历史机遇,让他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为此,他将致力于不断在“珠澳同城”的主题上努力,拍摄出更多的好作品。
策划会研讨会
为了更好地总结创作经验,切实提升“看中华·港澳台青年影像计划”的影响力,年11月14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影像传播研究中心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召开了年度“看中华·港澳台青年影像计划”研讨会。
项目第一期合作高校——澳门城市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王忠以及参加活动的澳门学生参加了研讨会,并在会上做分享交流。
第二期成员合影留念
年第二期
“看中华·港澳台青年影像计划”成员合照
文化考察
年11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影像传播研究中心邀请项目合作高校澳门城市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王忠与澳门科技大学师生,一同前往珠海会同古村和淇澳岛进行文化考察,实地参观莫氏宗祠、苏兆征故居、古炮台等著名文化遗址,了解珠海历史,从过去透过现在看到未来。
“珠澳同城”拍摄花絮
鸣谢
感谢澳门城市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感谢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珠海特区报等对本次活动提供的媒体支持。感谢片中所有的受访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再续·新篇章
年3月5日★珠海
年“看中华”主题海报
年度主题
时光·印迹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光阴流转不止,万物生长不息。
时光雕刻着岁月,悄然间留下历史的印迹。
时光有味道,或甜、或苦、或酸、或咸
时光有重量,或过眼云烟、或永生难忘
时光有长度,或是庄严的一瞬、或是跌宕的一生。
时光重塑印迹
印迹重温时光
时光与印迹携手前行,交相呼应
印迹是一杯醇香的美酒,一尊精美的青瓷
印迹是一张斑驳的照片,一座沧桑的古城
印迹是一串稚嫩的脚印,一段流传的历史
时光伴我们成长,又让我们感怀于它的流逝,幸有印迹为我们见证,让我们回味,更为我们积淀了远古的智慧和取之不尽的宝藏,就让我们用智慧的心灵、独特的视角去品味别样的时光,探寻久远的印迹吧!
本期亮点
新一期项目将在珠海、中山、江门、潮州、梅州、惠州等地,寻访当地具有特色的民风民俗传承人,所以你在游览风光之余,还能记录下这些美好片段,边玩边创作,一举两得,岂不美哉!
启动时间
年3月5日—年6月5日
招募细则
招募岗位:导演
招募人数:15人
招募要求:港澳台高校青年;身体素质好;责任心强、团队协作精神强;具有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具有影视拍摄与制作经验;拍摄期间务必全程参与项目。
工作内容:担任纪录片导演,与拍摄对象深入沟通交流后,将想法融入到纪录片中,完成纪录片拍摄,包括选题策划和现场采访。
招募岗位:制片人
招募人数:15人
招募要求:身体素质好;责任心强、团队协作精神强;具有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热爱中国文化;具有影视拍摄与制作经验;拍摄期间务必全程参与项目。
工作内容:担任制片人,协助导演完成纪录片创作。包括前期选题策划、联络拍摄对象、外拍助理、字幕制作、经费管理等。
你将获得:
“实践创作经验
‘看中华’纪念证书
专业采访、剪辑指导训练
署名发布的纪录片”
报名方式
报名参与项目者需保证全程参与活动
填写报名表并发送至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