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歌手王以诺作词作曲的潮汕方言歌曲《红头船》,唱响好声音舞台,并迅速在网络走红,掀起了一股潮语歌曲的热潮。
潮州青年郑皓丹,多年来专心于潮语歌曲创作。他的创作启蒙于潮语歌曲的鼎盛时期,新编创作的潮汕摇篮曲《拥啊拥》如今为人传唱。
日前,南方日报、南方+记者专访了郑皓丹。他认为,潮语歌曲是众多华侨乡愁的寄托,他也继续坚守着,希望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保护潮汕本地方言而努力。
郑皓丹正在进行潮语歌曲创作。
创作潮语歌曲寄托乡愁
“牌坊老大街,是俺潮州人个老大街。无数足迹无数回忆,这块个故事万万千。牌坊老大街,经历酸甜苦辣个洗礼。历史如戏,世事如梦。记得快乐自在,装落肚底……”一曲《牌坊老大街》唱出了潮州古城的前世今生,也唱出了他浓浓的乡情。
出生于潮州的80后青年郑皓丹,本职工作是一名大学教师。年,他在潮州某论坛上发表歌曲《湘子桥》,为自己起了个网名“潮州阿舍”。
潮州湘子桥。佃键淳摄
他告诉记者,“舍”,取了佛教“三舍”(财舍、法舍、无畏舍)中“法舍”之内涵。施舍“法”,就是“用音乐的方式传播潮州文化”;又能得“法”,意即“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到潮州文化”。
他又认为,生活上,“舍”,是一种态度,明白舍得,得自在。
在高中时期,正值潮语歌曲鼎盛时代,郑皓丹便创作了人生第一首潮语歌曲,并于年大学毕业前夕,举办了首场个人音乐会。
或许,潮语歌曲中寄托的那种“胶己人”的情怀,乡音所带来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对后来背井离乡的他来说,成为了最大的满足,也是众多潮汕华人华侨的乡愁寄托。传唱潮语歌曲,渐渐成为了他的一种使命。
多挖掘潮州歌册等传统文化内涵
《拥啊拥》潮汕摇篮曲,是郑皓丹的“成名作”,在所有歌曲中的传唱率最高。
年,郑皓丹的女儿出生前,他根据潮州童谣《拥啊拥》配曲创作而成,勾起了很多人的童年回忆。
趁着暑假,郑皓丹又给女儿录制翻唱了这首歌曲,这是他做母语保育工作的一个尝试,希望通过流行音乐与传统童谣融合的形式,将潮汕话更好传承给下一代。
郑皓丹认为,现代的潮语说唱文化,也受到潮州歌册的深刻影响。从唐朝民间弹词演变而来的潮州歌册,就是潮汕本土的一种古老的说唱。
“现在很多年轻人玩的潮语说唱,形式上很多是基于欧美的音乐风格,当然很多有文化自信的年轻人,也在创作时加入了浓厚的国风元素。”郑皓丹喜欢在歌曲创作中融入说唱的部分。他建议,以当代审美的角度,大胆创新,多元融合,潮州歌册这种古老的形式也可以焕然一新,得以传承。
郑皓丹。
应当注重潮语歌曲的对外传播
综观郑皓丹的作品,记者发现,《湘子桥》、《牌坊老大街》是对潮州生活、事物的情感抒发;像歌曲《马圣王》,则是为了纪念潮州本土民族英雄马发而创作的;歌曲《碗灱碗》则源于他个人对潮州话传承的思考……
“语言受众群的局限性、世界的多元化,还有音乐界的整体环境,对纯潮语歌曲来说,出圈是相对困难的,这应该也是很多方言歌曲发展中所碰到的共同问题。”郑皓丹并不认同社会上流行的“华语乐坛已死”的观点。
“目前全职的潮语歌手非常非常少,不乏有兴趣加入潮语歌曲演唱队伍的新人。潮汕音乐圈大部分潮语歌曲音乐人,都是比较纯粹的,运营思维缺乏,运营能力尚不成熟,也难以找到合适的推广模式或资源对接,于是深耕作品成为目前的必由之路。”
郑皓丹认为,除了提升当地人群对于本土流行音乐上的文化认同感,潮语歌曲的对外传播也相当重要。
“通过多元化交融的形式,让外地人通过潮语歌曲,了解潮汕文化,潮语歌曲产业大有可为。”郑皓丹告诉记者,一位退休旅美的华侨,思念家乡潮州,特别对故土龙湖古寨,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他写了一首词,邀请郑皓丹作曲,目前正在创作中。
潮语歌曲表演现场。
沈丛升实习生佃键淳
(本文部分图片为受访者供图)
沈丛升
南方探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