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位于韩江中下游,是广东省东部沿海的港口城市东与福建省的诏安县、平和县交界西与广东省揭阳市的揭东县接壤北连梅州市的丰顺县、大埔县南临南海并通汕头市和汕头市属的澄海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著名侨乡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之称。
潮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传统独特旅游景观秀美,民资侨力丰富既特色鲜明,又开放兼容构成了富有魅力的潮州。
潮州话、潮剧、潮州工夫茶潮州菜、潮绣等无不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而起初的潮州,耕地面积不足百姓苦不堪言,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这座城。
大约在年前唐代文豪韩愈被贬潮州韩愈在潮州八个月时间虽短但对潮州影响深远他抓修水利,传授中原先进的耕种技术启用乡贤为师,大兴文教,复办州学渐渐地,潮州成了粤东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潮州百姓十分感念韩愈潮州的山水、路堤、亭台……多以韩愈命名「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
如今当你进入潮州,就会发现光怪陆离的现代都市只是表面深厚的文化内涵才是我们心灵的崇拜,整个潮州就是一个大茶馆一杯工夫茶,真是无处不在!
有关潮州茶事最早的记载出现在北宋大中祥符五年知州王汉《金汉山诗》的饮茶记载,并在潮州金山南麓的麾崖上留下「茶灶香龛平」的遗迹。早先潮州地方还没种茶,但潮州文士中,亦有能品茶的。
北宋元丰三年到七年,苏东坡在黄州他的好友、潮州名士吴复古送了些建茶与他宋徽宗政和八年潮州八贤之一的张夔在《送举人》中,诗曰:
「银钩健笔挥颜书,燕阑欢伯呼酪奴。」酒宴已接近尾声,宾客们催着上茶,诗中所提到的「酪奴」便是茶的谑号,可见在北宋,潮州一带上流社会的宴席品茶的习俗已经形成。
元代《三阳图志》中有一段话「产茶之地,出税固宜。无茶之地,何缘纳税?潮之为郡,无采茶之户,无贩茶之商……」证明到了元朝,潮州地方依旧没有种茶甚至连贩茶的商户也没有喝茶只是少数上流社会人群的享受这种情况一直到明嘉靖十四年戴璟篡修的《广东通志(初稿)》记载「茶,潮之出桑浦山者佳。」桑浦山位于潮州、汕头、揭阳三市交界处。
在潮州的部分则位于潮安县境内这便是有关潮州出产茶叶的最早记录而在潮州,有记载当地最早出名的茶为侍诏茶「凤山名茶侍诏茶,亦名贡茶。」在《潮中杂记》中,潮州知府郭子章提到「……为茶,潮俗不甚贵茶,佳者多不至,今凤山茶佳,亦云侍诏山茶,可以清膈消暑,亦名黄茶。」
清康熙元年,饶平总兵官吴六奇派遣士兵和雇佣民工在乌岽山腰开垦茶园种上「十里香」单丛品种后来,才采制的茶叶不但供给凤凰山太平寺和饶平县衙的人使用还在县城、新丰、内浮山市场销售。清代初期,潮州茶逐渐被人所知《饶平县志》「山川」篇中记载「粤中旧无茶,近于饶中百花、凤凰山多有植之,而其品亦不恶,但采炒不得法,以致苦涩,甚恨事也。」当时虽然有部分规模的种植但在制茶技艺方面还不成熟。潮州人民饮茶最是工夫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探索到了清嘉庆十五年,凤凰水仙茶已是清时全国二十四种主要名茶之一为国际所知名,产销进入兴盛。
「单丛」这一名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以商品形式出现根据陈椽在《中国茶叶外销史》一书中的记载「-年英国进口的中国茶叶中,广东武夷总数达到.05吨。」广东武夷就是仿武夷茶制法的广东乌龙潮州则是主要产地。民国四年,也就是年开设在柬埔寨的凤凰春茂茶行选送了两市斤凤凰水仙茶参加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并获银奖不少移居海外的凤凰人从中看到了商机凤凰茶的生产和商贸被带动起来。民国二十三年,潮州茶商销售活跃茶价更是水涨船高,很大程度上刺激了茶叶的生产与发展山下农民纷纷上山垦荒种茶,很快整个北部山区呈现一派满山皆茶园的景象。
年,茶园面积多亩,产量多吨茶商装运出口的茶叶有多件余下部分则由小商贩转销潮汕、兴梅各地茶价飙升至一斤茶值大米12.5千克最高可值大米60千克凤凰水仙茶一斤一个光洋凤凰单丛茶一斤可卖5~6个光洋。后来受到战事影响,各业倾颓,茶业亦受影响到年潮州半采半荒茶园仅存亩,产量62.6吨。
随着战事平息,各个产业开始恢复潮州茶优良的品茶传统被继承和发扬茶叶品种不断创新产量质量不断提升潮州茶文化也随之丰富并影响至今。整个潮州就是一个大茶馆现代都市只是表面深厚的文化内涵才是我们心灵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