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那一次葬礼
小作者:何柏毅
葬礼礼仪是各民族传承下来的一种特殊文化,各个地区差距很大,就是相隔数十里的村落,一些讲法和做法也不尽相同。对死者的处理方式,主要包括安葬、殡仪、举哀等。我老家湖南邵阳乡下的葬礼是将死者放置棺材里,找个墓地安葬。
在我四岁的那年,我就亲身经历过一次参加亲人的葬礼,当时我89岁的老奶奶去世了,我和妈妈千里迢迢地坐车赶回老家。
记得老奶奶的遗体被放置在堂屋中间的棺材里,外公与其他亲人跟随着几个道士围着棺材,走一圈,拜三拜。当时我还小不懂,便悄悄地跟在了大家后面,装模作样的学。觉得十分有趣,回想一下,哎,别提有多丢人了!
繁琐重复的仪式中当然少不了放鞭炮,敲锣打鼓,其中最令我难忘的便是葬礼中的“唱大戏”,它与湖南最具有特色的“花鼓戏”略有不同,戏中的主角竟然学着我们家里每个人的身份哭。不过是请人“买哭”。比如我妈妈给她点钱,唱戏的人就帮我妈妈大哭老奶奶,仿佛是她的亲人去世一样,一边哭一边说一些伤感的话,如果我们再加钱,她便更撕心裂肺地哭,泪水源源不断。
待出葬的前一天下午,我便见到一群人抬着花花绿绿像别墅一样的“纸屋”来到院中,可别提有多精致,多好看了。经过几个小时后,那些人随同道士和家里的大人们去另外一个地方烧“纸屋、纸钱”,寓意是让老奶奶在天堂也能永享富贵。
出葬的当天,我们老家的“外四村,邻三里”的人们,都在为老奶奶送行,浩浩荡荡几百人中有的人穿着白衣和白褂,有的人头顶戴着长长的白布巾,有的人头顶既戴着白色长布巾又戴着红色长布巾,有的人手臂上卷着白色长布巾;有的成对舞龙灯,有的吹唢呐、打鼓,有的在不断地撒纸钱,还有的在悲声痛哭……由于妈妈当时非常伤心,需要大人扶着,我便被一位家乡的阿姨牵着手随着葬礼队伍慢慢前行。本来墓地就在家的屋后,依照老家的习俗,所有人得绕几里路后才可以到达墓地,一路上行走几百米后又停下跪拜,在不同的地方烧纸钱、放鞭炮,来来回回的跪拜仪式。后来听外公说:这是乡亲们敬重老奶奶而举行的“贺礼”,称为“举祭”。葬礼的人员都一路行走,直到到达墓地给老奶奶下葬。
在我的家乡年满六十岁的人去世后的葬礼称为“白喜事”,意思是不必太悲伤,也算是善始善终。今天想起老奶奶的“白喜事”的情景,我依然记忆犹新。
潮汕美食——生蚝烙
小作者:黄梓钰
朋友,你来过潮汕吗?品尝过潮汕美食吗?说起潮汕美食,那可是各种各样,数不胜数。潮汕美食不仅样式多,而且各有特色,就拿潮汕的生蚝烙来说吧,它可是我最喜欢的美食。
生蚝,是我们潮汕的水特产,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被誉为“海里的牛奶”。看,那厨师熟练地打着鸡蛋,在平底锅里倒油,用大火将锅里的油烧得滚烫,然后取适量的生粉和生蚝倒进锅中,接着,将打好的鸡蛋轻轻地淋上去,不一会儿,生粉就凝结住生蚝,变成了一张大饼似的,颜色也逐渐加深。这时,厨师把大片的生蚝烙铲起来,将它翻动着,不一会儿,再将大片生蚝烙用铲子切成几块,再炒几下,撒上一层翠绿的芫荽,哇!香喷喷的生蚝烙就做好了。
做这生蚝烙,下的功夫可并不少。火要够猛,油要够多,时间还得掌握好,不然,怎么会好吃呢,怎么会吸引了千千万万人为它垂涎呢!吃正宗的生蚝烙,还少不了一碟鱼露,生蚝蛤炒得滑滑软软的,表皮酥脆爽口,里层鲜润柔软,融入了微微的淡香又不失海鲜的鲜味,实在妙!再加上鱼露特有的咸味,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它的香啊!
这就是潮汕的特色菜,让人垂涎欲滴的生蚝烙!
一场“年夜饭”
小作者:杨欣蕊
一年里最热闹的节目,就数红红火火的春节了。可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特色,有着不一样的风俗习惯。春节也自然有些差异。我最喜欢的,是家乡湖北的春节。
对于我这个吃货来说,整个春节的乐趣都集中在年夜饭上。
湖北的年夜饭很是特别。因为是最能展现这一年收获的时候。哪怕是一颗小小的蒜,都是自家地里种的。腊肉,是自家养的猪薰制;白菜,是自家地里种的。这样的饭,吃着才有成就感。
饭前,总会在家门前炸雷一般“噼里啪啦”地放上一串鞭炮,带着人们的激动、愉快。我们孩子总是几家几家地聚在一起玩,左邻右舍全是亲戚,从不会有隔阂。而大人们就不一样了,忙碌得跟个陀螺似的,就算邻家的大人们来帮忙那也还是一样。哪个大人不是忙前忙后、手忙脚乱、腾不出手甚至腾不出一只脚来?不过倒也没白忙活,每回的年夜饭都有十道菜以上。
夜幕降临了。每家每户的烟囱不冒烟了,门外的走廊也早就挂上了火红的灯笼。屋里亮亮堂堂,一家人都在屋里边忙活边说笑,外面冷,孩子也进了屋玩闹。一派和谐温馨的气氛。
菜都摆上桌了,晚饭就要开始了。放眼看,桌子摆得满满当当,甚至还有些菜架上了第二层,中间的两个火锅“咕噜咕噜”的沸腾声和我们的肚子一样大声地叫着,连白米饭都发出浓浓的米香味,离着饭桌几步远,青菜的淡甜香都闻得到。要不是大人们拉着,我们这群被饭香味挑逗的孩子早就冲上前把饭菜吃个精光了,连碗都舔得一干二净,根本就用不着洗。为什么拉着我们呢?因为饭前还有个仪式:得请个代表出来,站在桌前,倒上一杯酒或茶,说一句:“你们慢慢喝哦!”并把酒横着洒下,就像在地上用酒洒出一个“一”字。我也曾疑惑不解地拽妈妈的手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妈妈只是说,倒在地上的酒是给祖先们的。后来我才明白,祖先们入土,洒地上就是在请他们喝酒。
这些弄完,才可以上桌开吃。我们的年夜饭比平常更注意礼节。我们是小辈,得最后上桌。小小的桌子边围了15个以上的人,挤都挤不下。每回轮到我们,哪还有位子?我们也就能理所当然地搬一张桌,在一旁几个孩子盛好饭菜一块儿吃。在平常,家里是不给的。我最心心念念的腊肉和野味都在这一天,况且,还能在这天不受拘束地猛灌上几大杯可乐!(注:因为平常家里管得严,连可乐都难喝上一口)每到这天,我的胃不到实在撑不下,绝不罢休。酒足饭饱后,大人们围一圈在地火炉边懒洋洋地嗑着瓜子,聊着家常事儿;而我们,则意犹未尽地玩着纸牌,时不时去把蹲在炉边的猫抱过来挠一挠。
这样一场有成就感、温馨的“大型”年夜饭,怎能不使人记在心间?
福建的春节
小作者:温影
春节与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一并列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其中春节是中国最隆重、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代表旧的一年过去,新的一年开始。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信仰,喜欢欢乐祥和、团团圆圆。
福建人家的年夜饭里,绝对少不了年糕。年糕与“年高”谐音,象征着来年步步高升。年糕有着各种各样的口味,我最喜欢的是红糖年糕了,无论大人小孩,看到它准迈不开腿。轻轻咬一小口,唇齿间便弥漫着红糖香气,而年糕的软糯,又嫩又弹却不粘牙,像在舌尖上跳舞,一点儿也不腻人。
别人都说广东“无鸡不成宴”,其实福建也是如此。过年怎么能不炖上一锅老母鸡汤呢?一看到那汤上浮着黄澄澄的油,就不禁让人“口水直流三千尺”。正当你想端起碗大快朵颐时,爸妈总会让最小的你给长辈们盛上鸡汤,这时所有人站起来,以汤代酒,向在场除自己的每一个人说着吉祥话,传达着对来年的祝福。我小小地撮上一口汤,满口都是鲜香,再吃上一口鸡肉,由于吸满了汤汁便在嘴里爆开,肉质紧致,有嚼劲,一点儿也不松垮,令人回味无穷。酒足饭饱后,大伙儿围着电视看联欢晚会,看看小品,唠嗑唠嗑生活上的如意或不如意,玻璃窗外的烟花团团绽放,好一幅喜庆景象。
初一清晨睁眼起来,人们换上崭新的衣服就去拜年了。这对小孩子们是个“发财”的机会,热情的亲戚们总能给他们一大把红包。在福建老家,初一早上是吃斋的。
我喜欢春节,更喜欢福建老家的春节。爆竹声声辞旧岁,来年定会更红火。
祭祖
小作者:盘泽佳
家乡有一个这样的习俗,春分过后就开始祭祖。
听爷爷说,祭拜要从始祖开始,然后就是一世祖,二世祖,三世祖,如此类推地的一位一位地按排在过年前祭完。始祖就是我们的第一代祖先,爷爷说到我这一辈就是15代子孙,所以又称15世祖。爷爷带我去看族谱,用什么来区分我们的辈份。我看见族谱上面的名字除了姓以外,中间一个字基本都是相同的。爷爷说:“这就是区分辈份的方法,就如你这辈用‘泽’字起名,但到了现在很多人都不遵守起祖宗定下来的规矩了,想起什么名就起什么名。”
因上学的原因,我每年都只能参加8世和9世祖的祭拜,这是老祖宗生前把日子订在了国庆的后一天,正好是国庆小长假,老老少少都参加,所以这两代祖先的祭拜仪式特别隆重。
拜祭前要准备许多物品。一只全烧猪,一只大肥鸡,粽子,水果,糖果,酒茶,香蜡,纸钱,鞭炮烟花等贡品。
带齐物品,上山祭拜了,所有人合力把周围的杂草清理干净,摆好祭拜物品,几位年长的族老站上面,让我们有序的排好位置,因为对先人敬畏,大家都安安静静地等待族老主持仪式,首先,站在旁的锣鼓手们,长笛手们,开始敲锣打鼓,音乐响起,我们开始三跪九叩,音乐停止,族老开始读祭文了,祭文是每家每户都写一张,大概让祖保佑平安、得贵子、工作顺利之类。读完所有祭文,族老就把祭文一一烧给祖先看,让他们保佑后代的我们。然后锣鼓又响起,我们又开始三跪九叩,读祭文时间比较长,天气又热,所有人的脸都晒得红彤彤的。经过三次叩拜,我们开始上香了,每个人手上拿着三根香,一一走到坟墓前上香。最后,几位年轻的小伙开始烧纸钱、点鞭炮、放烟花,仪式完毕。
有趣的是,每位祖先都有一座富丽堂皇的祠堂,我们回到祠堂,又用同样的方式祭拜。
我们在宽敞的祠堂里吃饭,看着列祖列宗的牌位,我感觉到祖先们的不容易,他们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我们要传承他们的遗志,为下一代创造更好的未来。
客家人的春节
小作者:连晓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过春节一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而在我们客家里的春节,更有另一番风味。
在除夕当天,上午家家户户都要拜菩萨、敬神,大门口贴上鲜红对联,希望来年风调雨顺。而家具床铺,桔子树的花盆,禽畜栏前都要贴上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
到了春节晚上,爷爷一定会煮好几大碟好菜,闻到那香浓的饭菜香,必定垂诞三尺。在年夜饭中,最重头戏的一定是烧鹅了,每逢佳节,桌上都要摆上色香味俱全的烧鹅,虽然做法朴素,但是口感可不输一流的厨师。
除了吃烧鹅,我们还有“无鸡不成宴”的说法,年夜饭又怎么能少得了鸡呢?爷爷的盐焗鸡又香又入味,咸味不多不少,让人闻着味道就足以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盘大盘地装着,大口大口地朝嘴里塞呢?爷爷说,我们客家人过年,“圆”也是年夜饭上必不可少的菜肴,寓意着团团圆圆。因此有猪肉丸(圆)、牛肉丸、鱼丸、虾丸、鸡丸……数也数不清。
听妈妈说,到了正月初二,出嫁了的女儿都有回娘家探亲的习俗,又称“转外家”。她们带着鸡、糖果等礼品,回娘家看望父母。而迟迟不见女儿的父母,一定会准备一大桌好菜来迎接自己的孩子。
吃完饭,我们还会吃蛋散,糖环……蛋散是香香脆脆的,如果你是客家人,必定对这种食物喜爱万分。而糖环则甜而不腻,咬下一口,你绝对会沉醉其中,对它赞不绝口。
俗话说得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瞧!这就是客家人的春节,在我心中独一无二的春节!
家乡的猪血丸子
小作者:谭雅宁
俗话说得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说起家乡的“早饭”,我就垂涎三尺。
我的家乡在湖南省邵阳,年三十,家家户户都贴上了红对联,鞭炮声日夜不绝。这天晚上,我们要“守零花钱”,这样才能在新的一年里财源滚滚。“呯呯呯!呯呯呯!”,初一到了,在老家,我们不吃年夜饭,我们吃“早饭”。我们要赶在天亮之前吃早饭,这天早晨我最开心,因为有我最爱吃的猪血丸子。嗯!这是什么香味诱惑着我?我兴冲冲地跑到厨房,看见爷爷正在炒猪血丸子,鲜红的辣椒和黑糊糊的猪血丸子翻炒在一起,我的口水已经流一地了!嘿,透红的猪血丸子一口咬下去,汁水饱满,有种咸咸的味道,还有腊香味儿!“嗯,真是太好吃了!你们少吃几块儿,剩下的全部给我!”我心满意足地说道。“好,好!你多吃一点儿,这猪血丸子在外面吃不到!”爷爷笑嘻嘻地说道。这味道超级无敌美味!啊,这就是家乡的味道!
做猪血丸子,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先把猪肉剁成肉末,在放辣椒粉,辣椒粉不能放太多,根据个人的口味,还有食盐、胡椒粉等各种调味料。放入猪血,猪血起到的作用是染色。最后是猪血丸子的“主角”:豆腐,把豆子打成豆腐,豆腐要用手捏碎。把全部的材料混在一起,用手把它们搅匀。这样味道才能更加可口!搅完后,把他们捏成椭圆形,全部捏完后,用柴火把它们烘干,每个丸子要压整,否则容易变质,再用长长的钩子,将它们勾住,要经过一个星期的“磨练”,烤的时候要注意火候,火不能太大,不然就焦了;火不能太小,如果太小里面的食材没熟透。烤完后的猪血丸子,里面是黑糊糊的,切开后里面是红艳艳的,偶尔还见到几块晶莹剔透的小肥肉儿,嘿,别提多美味了。
猪血丸子的历史悠久,因为古时候没有冰箱,而腊肉和猪血丸子都很好储存,不容易变质。如今,经过多年的改进,猪血丸子成了咱们邵阳县的特色菜。
这就是我们邵阳的特色菜,过年时家家户户都爱吃,这独一无二的味道真令人难以忘怀啊!
客家中秋节
小作者:何珊融
农历八月十五日,让家人团聚的中秋节终于到来了。中秋节起源于唐朝初年,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距今已有多年历史了。
中秋节也拥有着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相传后羿射下了天上多余的九个太阳后,许多人前去拜师学艺。一天,后羿将求得的不死神药交给了妻子嫦娥保管,此事恰好被蓬蒙看到了。当后羿外出狩猎时,蓬蒙便逼嫦娥交出神药。危急之下,嫦娥吞下了药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这便是流传在民间千年的“嫦娥奔月”。相传老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赏月的风俗便在民间伟开了。
我的家乡,可不止“赏月”和“吃月饼”两个风俗。
家乡盛产柚子,所以赏月自然少不了柚子。我们剖柚子也叫“杀柚”,寓意了驱邪灾。圆圆柚子也代表了团团圆圆。每年中秋我们家都是赏完月,吃完甜甜的柚子后就会随我的亲戚去逛庙会。当你在庙会时你会发现头上挂着许多的灯笼,其实呀,这也是这里的传统风俗,叫“树中秋”。天一黑,满城灯火,如同繁星和天上的明月争辉,以此来庆中秋。当你把庙会逛了一大半时,会听到河对面传来一阵悦耳的歌声,没错这就是“客家山歌”。还记得叔婆教我唱过几句:“月光华华照山坡,山峦山岭树山多,中秋客家山歌歌日,山上山下唱山歌……”叔婆和村里的女人们围在一起对月唱歌,这就是客家独特的中秋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节是个美好的节日,希望中秋节的客家传统习俗永远流传下去。
我爱家乡的春节
小作者:黄炫烨
爸爸告诉我,在我们连州一年四季中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了。
从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开始,人们就要谁备过的年货了,大小朋友会上集市买年货,乡下叫“趁圩”,小孩就算没有美味佳肴,也要买一点烟花;男孩儿还要买一些炮,满足之后才会用剩下的钱去买食物。
到了腊月二十八要大扫除。广东有句方言:“年廿八,洗邋遢。”妈妈和我从吃完早饭忙到吃完午饭,把家里的门窗和家具擦得一尘不染,干干净净。这寓意着扫掉一年里的晦气,辞旧迎新。
转眼间,就到除夕了。每家每户忙着贴上门神与对联,诗曰:“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下午,人们早早洗好了澡。男人带着小孩出去拜神,乞求好运;女人们在家里面做饭,一家人忙得不可开交。晚上,一家人团团圆圆的吃上一顿年夜饭。许多离乡工作的人,都会赶回来。餐桌上,大人打趣,小孩打闹,欢乐洋溢着整栋屋子。有时候,叔叔会和其他村里的年轻人猜拳喝酒,我和堂弟会坐在一旁看得津津有味。夜里,人们要守岁,到了晚上十二点,人们要放鞭炮,鞭炮声都盖过雷声了。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在我们村里。可以欣赏到舞狮子,武术表演和连州特有的唱春牛。
首先是舞狮。那狮子随着震天的锣鼓声给人们拜年,观众们围成一个圈,没有一个人不激动,没有一个人不欢呼。舞狮子的高潮——“醒狮采青”可最精彩了。把一根青菜挂在竹竿上,从门楼的两只“眼睛”上伸出来。瞧!狮子好奇地踩着梯子,去看着那根青菜。他张开大嘴把青菜吞下肚子,一番咀嚼后,又吐了出来。我想,应该是狮子不吃菜,而是吃肉的吧。
接下来是武术表演。有些人赤手空拳,有些人双手持刀,有些人手握长枪,还有一些人拿着板凳。观众们不停地叫好,个个赞不绝口。
最后是压轴好戏一一连州特有的“唱春牛”。有几个拿农业工具的人,他们拿着水桶、花篮、犁、锄头和纸牛,还有一个手持蒲扇的“地主”。他们边唱边跳,虽然我听不懂他们说的方言,但是但是看着他们跳舞就觉得有趣。听爸爸说,这里头还有一个传说。古时候,人间没有牛,农民只能靠人力拉犁耕田,天神很感动,他为了体恤民情,放仙牛下凡替人犁田,人们为了感谢仙牛,举行了“唱春牛”这个活动,祈求农业丰收。
初一这天,人们无一不欢喜而归。
初二以后,我们就要去亲戚家拜年了,大人们会给小孩儿压岁钱。
到了元宵节,家家户户会炸芋头糍粑。那金灿灿的糍粑,外脆内酥,让你吃了还想吃,真是回味无穷。
啊!家乡的春节是多么有趣啊!我爱家乡的春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