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荨麻疹医院地图 http://health.zgny.com.cn/b/b6/m/13043.html
《中英南京条约》签署后,内地五口开埠。与广州和福州民众的激烈反对不同,洋人进入上海县城没有遭到任何阻拦。他们顺利在西姚家弄租了一处大宅安顿下来。
其实,清政府最不希望出现这种华洋杂处的局面。因此,当英国人因县城狭小及卫生条件、生活质量差等问题提出,希望另寻他处规划建设领事馆和英商居留地后,得到了清政府的积极回应。
□英法美租界的形成
年12月下旬,中英双方就英人租地界址基本达成一致。这块地皮在上海县城以北靠近黄浦江,其东界为黄浦江,西面与一片荒地相连,北界为吴淞江(其上海段即苏州河),南界为杨泾浜(后称“洋泾浜”)。
年11月29日,《上海租地章程》出笼。年9月24日,英国领事巴富尔与上海道宫慕久议定英租界的西界,最初的英租界四至最终确定,总面积亩。
与此同时,法国人也开始寻求在上海设立租界。年7月,法国领事敏体尼提出将县城以北,洋泾浜以南地块划为法人租地,并享有与英国人同等的特权。这完全出乎清政府的意料,他们原以为已经划给英国人的租界是所有来沪洋人的居留区。
在敏体尼的恫吓和坚持下,新任上海道麟桂被迫妥协。年4月6日,法租界确定界址:南界为上海县城北门外的护城河,北界洋泾浜,西至关帝庙、褚家桥,东到广东潮州会馆沿河至洋泾浜东角,总面积亩。
美国人自然也不甘落后,但冲在最前面的倒不是美国驻沪领事当局,而是一位传教士——美国圣公会主教文惠廉。当时,苏州河北岸地价低廉,文惠廉以建造教堂为由在虹口地区购置了大量土地,并与署上海道吴建彰交涉,要求在此地居留,得到了吴建彰的口头同意。由于文惠廉并无官方身份,因此双方之间没有任何正式协议,美国人居留区也没有具体的界址。当时,美国政府根本无意在华设立租界。直到同治二年五月初十(年6月25日),美国领事熙华德才与苏松太道黄芳议定了上海美租界的划界章程:西起护界河(即泥城浜)对岸之点,向东沿苏州河及黄浦江到杨树浦向北3里之处,从此处向西划一直线回到护界河对岸的起点。此时,美国人居留地与当初相比已大大扩展,总面积达到了亩。
不过,当时双方并未实地勘界,也没有树立界石。
美租界正式设立不到3个月,熙华德就在9月21日召开了美租界租地外人大会。大会决定:“按照年3月31日英租界租地人大会通过的决议中所提出的条件,立即将虹口地区的市政管理及其有关的一切权利和义务,移交给英租界工部局董事会。”
英美租界由此合并,中国人称之为上海英美租界,后统称上海公共租界。
在上海租界存在的年中,其范围一直在扩展,界址并不是一条静态的线。
□上海租界的大脑——工部局与公董局
小刀会起义是上海租界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小刀会是清代一个与天地会和白莲教均有连属的民间秘密会社。
年9月7日,小刀会起义军占领上海县城,大量华籍逃入租界避祸,清政府对上海地区完全失去控制。从此,上海租界华洋杂处的局面形成。
年4月4日,英美奉调保护租界区的军队和所谓义勇队“万国商团”与清军在英租界西界爆发冲突,双方互有伤亡,史称“泥城之战”。而此时,小刀会还牢牢控制着上海县城。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旧址上海英租界初建时设有“道路码头委员会”——一个职能非常简单的自理机构,权限极小,完全不具备政治统治权力。
为加强统治、协调防务,英、美、法三国领事乘着此时上海政局动荡、大批华籍拥进租界之机,于年7月1日召集西人租地人会议,擅自修订出第二个所谓《土地章程》,同时解散原先的“道路码头委员会”,成立“工部局”,并建立警察武装。
“工部局”貌似仿照清政府六部衙门中的“工部”命名,但其职能可不是只办理涉及工程建筑的业务。“工部局”的英文原文是“TheMunicipalCouncil”,可以翻译成“行政委员会”或“市议会”。因此,所谓“工部局”其实是一个完全独立于清政府行政系统以外,而拥有地方行政实权的行政机构,具有政府的权能。
年2月,小刀会起义军在清军与租界当局的联合夹击下被迫从上海县城突围,首领刘丽川被杀,起义失败。
之后几年,定都天京的太平天国渐有东进之势,特别是年忠王李秀成实施了对上海县城的直接攻击。英法开始逐渐与清政府合流,双方配合镇压太平天国。年,忠王进攻上海再次失利。
上海局势刚刚缓解,英美法在上海租界管理方面的暂时相安无事与合作即告完结。
年4月29日,法国领事爱棠以年的《土地章程》没有得到法国皇帝批准为由,宣布在上海法租界特设“大法国筹防公局”(后改名为“公董局”),貌合神离的上海英美法联合租界正式解体。
上海法租界公董局公共租界的“工部局”与法租界的“公董局”在机构设置和运作方式上大同小异。其中最主要的,是警务权的确立和会审公廨的设立。
工部局设立之初首先成立了警务处,也就是咱们常说的所谓“巡捕房”。此前,英租界曾雇用了一些华人更夫,负责夜间巡更示警。年巡捕房成立后,巡捕是以英国人为主的西人。年4月后,巡捕房开始雇用华捕。年9月后,开始雇佣英属印度人做租界巡抚,这是后话。根据其17条“服务规则”,巡捕可以逮捕罪犯、取缔妨害公众事物、检查军器、解除华人武装、征收税捐等。其权限范围与工部局相同,最初包括英美法三块租界。
年3月,当时法租界公董局还没成立,法国领事敏体尼已经在法国租界区建立了一个“违警罪裁判所”。年,法租界公董局成立后,也设置了警务处,即法租界的巡捕房,其职能权限与工部局警务处大同小异。年4月后,安南(越南)巡捕也出现在上海法租界内。
年,上海道应宝时和英国领事文察斯德开始协商组织正式法庭。法国起初也愿意加入,以使这个法庭的权力可以通行于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后因认为初拟的法庭章程中有条款与法租界司法习惯不合,所以拒绝参加,并决定在法领署另设法租界会审公廨。
年4月,《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公布,公共租界“会审公廨”由此成立。会审公廨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司法机关,它由上海道台任命中方专职会审官(谳员),与外方陪审官(领事)会同审理租界内与华人有关的诉讼案件。与此同时,法租界也成立会审公廨,其制度与公共租界略同,但对清政府拏捕逃避于法租界的“罪犯”有更严格苛刻的限制。这也是后来很多志士更愿意选择法租界躲避的原因。
《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乍看貌似公允平等,但在实际操作中,中国司法主权却频遭侵凌。
公共租界会审公廨制度终结于年1月1日,法租界会审公廨制度终结于年8月1日。
□上海租界文化与“辣酱油”
直到今天,上海仍流行一种叫“辣酱油”的调味汁。这种源自英国的调味汁由多种原料混合加工而成,故而味道非常混杂,对于接触少的食客而言可能会难以接受。而上海本地出产的辣酱油与英国产的正宗Worcestershiresauce相比,我个人觉得味道那是相当的不同。上海辣酱油与英国辣酱油是不能划等号的。
上海辣酱油可以伴食沪式西餐中的炸猪排、罗宋汤,也用于上海本地的生煎馒头、炒年糕。一些上海的网红面馆,桌上必有一瓶辣酱油供食客自取自用。
小小的一瓶辣酱油,反应的正是以租界文化为骨的海派文化精髓——混合与驳杂。
上海的租界文化是与移民相伴的。租界在县城之外,起初就是一片荒地。先是洋人,最早以英国人为主,之后法国人、美国人,五洲四洋的洋人慢慢聚拢;再是华籍,起初是避难的本地人,之后浙江、苏南、安徽,乃至五湖四海的国人渐渐汇集。移民地区最大的特点是包容,而包容的结果必然是混合。
租界文化本身还带着强烈的殖民色彩。中国传统文化和习俗在这里遭到的鄙夷和冲击比其它任何地方都更直接,更强烈。洋人更“文明”也更惬意的生活方式自然而然会影响到华籍。无论是出于实用还是追时髦,初识洋文的人们难免亦步亦趋。但初学者也难免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这就造就了那个时代的一大特色——操着被人称为“洋泾浜”外语的人,自我感觉到的是掌握着上等人的交际语言。
但如果我们认为租界里的文化渗透是单向的就错了,洋文化在侵蚀本土文化,而那些洋人也在自觉不自觉中被裹挟进了无处不在的本地文化之中。
上海旧租界武康大楼在租界这个诡异庞杂的环境中,各种文化和习俗相互交流冲撞进而混合,但远达不到水乳交融、斗榫合缝的妙境。可以这样说,上海租界区的文化混合是简陋粗糙的,甚至可以说是简单粗暴的。这是因为,租界的百年历史远远没有为水乳交融、斗榫合缝提供足够的时间;在租界那种物欲横流、利来利往、快进快出的风气下,耐心是绝对奢侈的东西。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种似中似西、似土似洋、似古似今、似旧似新、似俗似雅的风气习俗;而只需稍稍细品又会发现,这种风气习俗又是如此的不中不西、不土不洋、不古不今,不新不旧、不俗不雅。
毋庸讳言,近代设有租界的城市和地区很多,虽然时间可能比上海短几年,但真正称得上有租界文化的只有上海。
在这里,我想举个肯定不很恰当的例子:广州的开埠时间远早于上海,和洋人打交道的时间也远长于上海,但广州的本地文化和习俗是如此根深蒂固,无论生活习惯还是饮食文化都没有太杂化的现象。
如今,上海和广州都是中国最有活力,也发展最快的大都会。
村松梢风,一位在日本也不算知名的作家。年,他以在上海的见闻出版作品《魔都》,“魔都”由此成了上海的别称。
“魔”字是什么意思?在这里可不是什么鬼怪,按照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神秘;奇异”。
康涛
年5月13日于北京研磨时光咖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