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医院看白癜风较好 http://m.39.net/pf/bdfyy/
林逊(~),字文敏,号志宏,明代潮阳县酉头都狮石里(今周田镇狮石村)人。明朝潮州府的第一位进士。祖林盛原籍福建莆田,宋时任潮阳县尉,子孙落籍于此。林逊为盛的第九代孙。
青年时期,他曾在铭湖岩石室潜心攻读,石室中曾刻他的诗句。后来,他到潮州,与杨璧一同师事蔡希仁先生,向他学习古文《尚书》经义,还潜心研究当时的社会政治,蔡希仁称赞他为匡时济世之才。明洪武十七年()诏复科举,林逊即举于乡,第二年()捷中进士(明代潮籍进士自逊始)。这时他仅二十四岁。
在林逊的家乡——惠来县周田镇狮石村,建有祠堂,名为“进士祠”,寄托林氏族人对他的景仰,该祠堂屋顶后来被台风摧毁,现在留存残缺的墙壁。
林逊出生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那时候已经是元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各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到处兵都是荒马乱,在很小的年纪,就要四处躲避兵灾。在少年时期,在狮石里西南面约十里处,有一风景幽雅的小山,叫铭湖岩(在惠来县前詹镇西村),岩中有个石洞,适合藏人,他曾躲在铭湖岩石室,潜心攻读,并在石室中刻下他的诗句。
后来,明王朝的政权已经稳固下来,天下太平,他背着书箱到外地求学,外出求学,开阔眼界。他来到潮州府,潮州府是当时岭东最重要的城市,人文荟萃,人才辈出,文人士子多集中在这里攻读。他拜当时潮州府名人蔡希仁先生为师,蔡希仁是潮州府海阳县人,在明洪武四年()参加辛亥科省试(即乡试),高中解元(举人第一名),是当时潮州府名声很大的名人,后授官任命陕西府谷县知县。做官之前,他在潮州府开设学堂教授学生,各县生员慕其名气,纷纷拜在他门下。
林逊最要好的同学是海阳县(现在的潮州市潮安县)的才子杨璧。杨璧,字允玖,小的时候家境贫寒,生活清苦,没有钱买书,就向别人借书抄录,日夜不停地读书。后来考中进士,授任刑部郎中(官职正五品,相当于现在的法院副院长),在《海阳县志》有记载。
林逊和杨璧向蔡希仁先生学习古奥难懂的《古文尚书》经义。林逊一边学习,一边还潜心研究当时的社会政治,希望有朝一日能学以致用。蔡希仁先生称赞他乃“康济之才”,康济之才指的是安民济世的才干,出自《北齐书·武帝纪》:“君有康济才,终不徒然。”可见林逊并非一个只会读书的书呆子。
洪武十七年(),年仅二十岁的林逊,与同学杨璧一起参加了于省城举行的乡试,两人同时中举。第二年,即洪武十八年(),蔡希仁、林逊、杨璧师徒三人同场参加会试(各省举人在京城进行的考试),蔡希仁、杨璧名落孙山,而林逊则脱颖而出,皇帝钦点殿试金榜第三甲第名进士。林逊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此科乃洪武乙丑科、丁显榜,此前,明代潮州府还没有人中进士,“明代潮籍进士自逊始”由此而来。这年,林逊年仅21岁,可谓少年得志。林逊的同学杨璧,在林逊的鼓励下,更加发奋攻读,于洪武二十四年(),登辛未科许观榜二甲进士。
令人不解的是,少年得志的林逊为何迟迟没有做官?查遍《潮州府志》、《潮阳县志》、《惠来县志》以及闽县、福清、福州等所有记载林逊事迹的历史典籍,均找不到关于林逊迟迟没有做官原因的记载。在封建社会,一个读书人考中进士,随之而来的就是朝廷任命为官员,这是读书人梦寐以求、光宗耀祖的事情,没有特别的原因,是不可能不做官的。但林逊偏偏没有,一直到15年后,即明惠帝建文二年(),年已36岁的林逊才受命为福建闽县县丞(现在的福州市区和闽侯县副县长)。按照正常的推测,应该是家里有人去世,按惯例“丁忧”(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但“丁忧”不需15年之久。或者父母生病需要照顾,本人向朝廷申请暂缓任命,这也是一种可能的解释。
据清光绪《潮阳县志》记载:林逊列为潮阳县“忠义孝弟祠”崇祀人物。从这一点来看,林逊在孝道方面应该有突出的事迹,才能成为供人膜拜的一方神祇。
林逊为官,始于闽县,终于福清,皆属福州府。闽县、福州的志书对他评价颇高,所载事迹与康熙《惠来县志》一致。
《闵县乡土志》在“政绩录(二)——去害”中记载:“林逊,潮阳人,师事蔡希仁。洪武乙丑进士,即授闽县丞。岁饥,请赈,多所全活。又疏请豫防海寇,厉禁沿海捕鱼,优诏答之。夫丞,微官耳,顾敢言事,抑亦难矣。然不如连络渔团,振兴渔业,则海利开、海权振,而海盗自销尔。”
乾隆《福州府志》“名宦(三)”记载:“林逊,潮阳人。师事蔡希仁,受古文《尚书》,洪武乙丑进士。授闽县丞,岁饥,赈,多所全活。入觐赐敕还,疏请厉禁沿海捕鱼,优诏答焉。”
林逊在担任闽县县丞期间,有一年,闽县遇到灾害,民众因饥馑致死者很多,林逊及时上报朝廷,请求开仓赈济,灾民因之得全活者甚众。由此口碑载道,其时恰遇户部右侍郎夏元吉担任采访使,巡视福建。林逊救灾政绩遂为夏元吉所赏识。明成祖永乐元年(),夏元吉升任户部尚书。这一年,林逊跟郡吏们一同入朝觐见皇帝,得到皇帝敕命封奖,林逊仕途一片光明。归来之后,根据当地时有海盗、倭寇出没的实际情况,又上书请求加强沿海捕鱼之禁,以隔绝奸民与海盗、倭寇互相勾结,朝廷也优诏褒答他。
天妒英才,林逊为官仅有短短4年,就病死于任上。朝廷晋升他为福清知县的任命到达之时,已来不及拜受。卒时年仅41岁。长子扶柩回家乡狮石里安葬,另两个儿子留在福州外祖父家跟随母亲。
林逊少年时期即有诗名。他于铭湖岩读书期间,曾有留诗传世。康熙《惠来县志》记载:“铭湖岩,在县东南三十里,岩前有石门,中石室,宽平十余丈,南北相通,可容百人。上有神仙迹,石罅有泉,秋冬不竭,其山产柴胡。”铭湖岩乃当地一名胜,林逊的《铭湖岩石室诗》刻于一块巨石之上,其诗:“岩穴神仙宅,山门向顶开。白云闲不锁,留与鹤归来。”
他著有一部《尚书经义》传世,未刊,藏于家。该书列入有名的《千顷堂书目》,《千顷堂书目》是明代黄虞稷所编,所录皆明一代较有名之书。其中“经部”分十一门,既以“四书”为一类,又以《论语》、《孟子》各为一类;又以说《大学》、《中庸》者入於《三礼类》中,盖欲略存古例,用意颇深。潮安县闻名遐迩的私人书屋“翁氏梓园”亦曾收藏该书,后遗失。
潮阳县桂山都大族吴氏修编族谱时,千方百计托人请林逊为之撰序,可见林逊在当时潮阳县的名气不小。序曰:“今观吴氏,在宋最盛,礼义相承,诗书不替。居官者,则以尽忠所事为念;家食者,则以睦族民泽物为心,或执谊捐躯者有之,或同居累世者有之,内而有妇人女子亦各秉贞淑不二之德……吴氏世德厚矣。”该序至今仍然传世。
考中举人后,林逊到南京国子监读书。期间,与国子监学生、海丰县杨安都的马旭交好。马旭的叔父马德龙号“眠云道者”,他请国子监的老师、同学们以此号赠诗。师生踊跃参与,汇成雅集,林逊作诗:“银屏山接罗浮宗,万云拥出莲花峰。采云驾日行空中,懒云湿雨风重重。道人有时似云懒,席云长卧心融融。一任昼过夜,不知秋复冬。道人有时喜欣欣,银屏浊酒罗浮春。道人有时发狂笑,答应山鸣云鹤叫。道人有时带秋月,嫦娥起舞春风和。醒还寐,不知世上非和是;寐还醒,不知人间名与利。炎暑云披隆为幕,晚来薰风霜雪朦。梦回柱石一开眠,喜见旭日升自扶山东。”诗句长短结合,灵动自然。遗憾的是,林逊的其他诗文已经湮没。
明万历三十六年(),惠来知县游之光向上级申请,把林逊列入县儒学乡贤祠崇祀,同时列于乡贤祠崇祀的有宋代潮阳县丞方骥之、神童苏福,后来还有监察御史、河南参议谢正蒙等人,皆是名声显赫、地位尊隆的人物。
建文二年(),林逊受命为福建闽县丞。时遇饥馑,他及时上报朝廷,请求赈济,灾民因之得全活者甚众。其时恰遇户部右侍郎夏元吉充采访使,巡视福建。林逊救灾政绩遂为夏元吉所赏识。永乐元年()夏元吉任户部尚书。这一年林逊跟郡吏们一同人觐,得到敕命封奖。归来之后,又上书请求加强沿海捕鱼之禁,朝廷也优诏褒答他。为官四年,病死于任上。朝廷晋升他为福清知县的命令到达之时,已来不及拜受。卒时年仅41岁。
来源:?林氏宗亲驿站,如有侵犯请联系删除
●明代首位潮籍进士林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