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厝,皇宫起”,这是盛行于潮汕地域的一句俗语。它用来形容潮汕民居的共同作风和建筑特征,意即谓潮汕民居是仿制京城皇宫宅院的体制而建造的,可与皇宫相媲美。
大厅装饰
这句俗话能够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了解:一是从建筑范围和建筑格局上看,潮汕民居与京城皇宫宅院有类似之处。潮汕人多地少,华裔众多,经济兴旺,人文鼎盛。潮人大多聚族而居,具有浓重的宗族观念。这一观念,表现在村落建筑上,就是以宗族为中心的围寨格局。特别是富贵族望之家尤为注重此风,以树立范围雄伟的建筑群为荣。故清乾隆《潮州府志》云:“望族营造屋庐,必树立家庙,尤为绚丽。”民国三十三年《广东年鉴》曰:“粤有华裔,喜建造大屋大厦,以炫耀乡里。潮汕此风也甚,惟房屋之范围,较之他地尤为雄伟。”
潮汕民居的建筑格局多种多样,潮人用“四点金”、“下山虎”、“四马拖车”等生动形象的称号来命名。“四点金”即是以前厅一天井一后厅为中轴线,前后厅东西两旁各一房,占领整座大房的四角,故称“四点金”。“四点金”好像北京的“四合院”,是明朝京都的建筑作风。其由来有一个美丽而神奇的民间传说。传说古时潮汕民居多为普通泥砖屋或草屋。明嘉靖年间,潮阳人“国舅”陈恍(北科)到北京城,看好了四合院,拜见皇帝时,忽闻雷雨大惊失色,马上装钻入台桌下之状。帝惊问其故。陈答说:潮汕民居乃用草或泥所造,下雨必需躲在桌下,方免淋湿衣衫,望依京城四合城建造。皇上听后即同意陈洗回潮州,按京城四合院格式建民宅。所以潮汕现才有与北京“四合院”类似的建筑作风“四点金”。“下山虎”的范围比“四点金”小,其格局比四点金”少了两个前房,其他都相同。“四马拖车”则是以“三厅二天井”式祠堂为“车”,祠堂两侧各并排两座“四点金”为“马”,故称。在潮汕,“四点金”多为富贵人家所建,并常配有诅祠,“下山虎”在乡村则较为普遍运用;而“四马拖车”则在大宗大户富贵显达之家所建。揭阳榕城北窖了氏光禄公祠和澄海隆都陈慈黉故居是潮俗典型的“四马拖车”建筑。
潮汕民居无论是“四点金”和“下山虎”,都非常注重奢华、典雅装饰,这也与皇宫注重华丽堂皇的装饰有类似之处。潮汕民居重装饰历史长久,清乾隆《潮州府志》就已提到过,书中所谓的“鸟革翟飞”、“雕梁画栋,缀以池台竹树”,就是对潮汕民居华美装饰的赞赏。潮汕民居装饰的重点是门楼、屋面和厅堂。屋内的檀木都漆成红色,椽子则漆成蓝色,称为“红楹蓝桷”。内部装饰建筑有木雕和石雕等,雕工精密、别致配以漆画和嵌瓷等,富丽堂皇,美仑美奂。飞檐画栋上则绘制花鸟虫鱼和飞禽飞兽、历史人物故事等,外型栩栩如生,非常生动、形象,使整座建筑富有艺术氛围,好像进入艺术殿堂。
潮汕民居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它既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深受不少专家名流的赞誉。例如我国美学学会会长、美术理论界泰斗王朝闻先生20世纪90年代考察潮汕时,对潮汕民居给予高度的赞美:“原以为徽州的民居最好,想不到潮汕的更有特点。”
地灵人杰的潮汕大地,虽经历过岁月的洗礼,历史的沧桑,但至今仍保存有一大批珍贵的民宅建筑。其中有被专家们誉为国内罕见的府第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许附马府:有潮州木雕堪称一绝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略黄公祠;有石刻艺术出神入化、令人叹为观止的从熙公祠;有清代爱国政治家和实干家丁日昌和清广东水师提督方耀故居德安里等大型建筑群。而最引入注目的是被誉为“岭南第一侨宅”、“潮汕建筑奇葩”的陈慈黉故居。它是清末民初陈黉利家族在家乡花了几十年时间才建成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分为“郎中第”、“寿康里”、“善居室”和“三庐”书斋等四部座,总建筑面积平方米,占地面积平方米,厅房共计间。它既保留潮汕民居的建筑风貌,是潮汕民居的代表,又仿效中国古典的宫庭式建筑,富丽堂皇、古朴典雅,是皇宫在潮汕的缩影。其宏伟的规模、完美的设计、精巧的工艺、豪华的装饰、独特的风格真可与皇宫相媲美,可以说是“潮州厝,皇宫起”的集中体现,现前美乡人还流传着“慈黉厝,皇宫起”这样一句俗话,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总之,潮汕民居无论是从建筑格局、规模和内外装饰上都与京城皇宫有相似之处,“潮州厝,皇宫起”并不是过誉之词,而是恰如其分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