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汕头不一样的视角看鮀城

白癜风患者QQ群 http://www.guanxxg.com/news/roll/1569098.html
03:20

海湾大桥

汕头海湾大桥位于汕头港东部出入口妈屿岛海域处,为跨海公路桥,桥面跨越礐石海,全长米。它是我国第一座大型预应力混凝土悬索桥,于年12月17日汕头经济特区成立10周年之际奠基,年3月28日正式开工,年12月28日建成通车。这座大桥是深汕两地一级汽车专用公路的配套设施,是连结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4个经济特区的陆地交通纽带。

凤岗古村

从达濠岛过濠江大桥后,往东沿着海岸路走约几公里,便会看到一片古色古香的村落,这就是凤岗古村。如今这片村落保留下来的房子大多建于晚清,因为村子面积狭小,它们傍山而建,错落有致,处处透露着古人因地制宜的智慧。挺立的照壁、高耸的屋脊、古朴的窗棂,延续着郑氏家族对建筑文化的信仰。

凤岗古村多奇石,它们被赋予美丽的传说

凤岗山石遍布,许多石头像“长”在家里一般,因此许多老宅被叫做“石头厝”。百年前,村民建造房屋时遵从自然、见缝插针,遇有天然巨石便会盖进院子。凤岗多奇石,这里的妈印石、龟蟹石、蛇头石、点炮石不仅形状奇特,还被赋予了许多美丽传说,它们为古村染上一层厚重的人文气息。

凤岗古村独特的“柴码”记数法

数百年的历史在古村积淀出灿烂的民俗活动,风岗珍珠娘娘庙会就是汕头一项非物文化遺产。风岗珍珠娘娘信俗有着坚实的信众基础,每年正月十七,这里的庙会人山人海,极为壮观。

广澳炮台

广澳炮台位于广澳村广澳山上,三面环海,地势险要。炮台坐北向南,原有营房十八间,炮八尊,现己荒废,只剩基座和一个炮眼。清康熙五十六年(年),两广总督杨琳奏请清政府准其在两广各属要隘可以泊船登岸并于淡水可取的地方添筑炮台,获准后,遂于当年修筑广澳炮台。

广澳炮台遗址现仅存一圈墙基和一个炮眼

广澳炮台是清初潮州府的海防军事重地,也是广东省现存的重要海防遗址之一。残存的墙基下部巨石砌筑,上为贝灰沙夯筑,风化的墙面上留下了岁月的爪痕。黄土荒草,在呼啸不绝的海风中遥听当年的战事。

表角灯塔

位于达濠东南端广澳社区的表角灯塔,又称广澳灯塔。表角就像伸入大海的一只手臂,环抱着广澳湾。这里草坡翠绿,鲜花盛开,广无垠的大海边,灯塔、洋楼和转动的风车相得益彰,构成了一道别致的风景,被称为汕头“好望角”。

表角灯塔

表角灯塔为白色圆形铸铁拼装塔,塔高约6.7米,设有雾炮。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部分被炸毁,年修复,设“海洋观测站”。年在原位置重建,塔身为白色圆形混凝土塔,高15.6米,射程24海里,并配有电雾号、雷达应答器、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基站等设施,是粤东沿海干线的重要灯塔,也是进出汕头港外航道的重要助航标志,为国家一级灯塔。

岗背村

岗背村历史悠久,村民以魏姓为主,占了近九成。元朝末年发生红巾军之乱,潮阳溪头乡魏氏先人的府第被乱军攻陷,族人无家可归,纷纷外出谋生。其中一支来到“鸣山之背”筑屋定居,繁衍生息,逐渐人丁兴旺,取名鸣岗乡,后改为岗背村。

岗背村尚留存有大片清代古民居建筑

除了魏氏,岗背村还有黄、卢、陈三姓,大多是在明朝时期从福建莆田迁来。而早在岗背建乡之前,这里已有原住民,岗背村的历史要追溯到更早以前,不信问问村里的石头便可知。

岗背村叠石仔坡上巨石累叠

岗背村西南边的叠石文化广场,俗称叠石仔,坡上有巨石累叠,上方并列的两块巨石中间有缝隙。两块石而均有刻字,左边石刻记述的是千年前的一件旧事,北宋绍圣二年(年),两名在当地任职的官员路过叠石仔,见此处的巨石形状可爱,上面留有题字,便停马观看。第二天带了美酒来到此处欢快畅饮,直到晚上才回去,还乘兴让工匠把这件事记刻在石头上。右边的石头由于风化侵蚀严重,内容几乎不可辨认,只依稀可见“谒灵泉,歇于此,时癸巳岁正月二十六日”的字样。根据左边石刻所言:“因过此地,见此石有人留题”,可见右石刻历史比左石刻更为久远。

黄百万故居

岗背村今尚留存有大片的消代古民居建筑,多为潮汕传统民居的“下山虎”建筑风格。其中有一座老宅与普通的潮汕院落不同,它规模庞大,为三开间四进祠堂建筑格局,庭院幽深,两侧有众多厢房,北侧有伙巷,这是清乾隆时期航海商人黄百万的故居。据闻黄百万是当地富商,在南洋做海上贸易,每年向朝廷纳税达一百万两银子,因此被册封名号为“黄百万”。后来黄家家道中落,亲属都迁居外地,老宅因此荒废。

-END-

摄影

“发现城市之美·汕头”采编团队

剪辑

李九龙

编辑

一颗橙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ozhouzx.com/czsly/120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