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331581.html来源
网络图片
网络
潮汕民间——“潮汕十八怪”
潮汕大地,是一块人杰地灵的宝地。这里曾孕育了商界巨人李嘉诚,也出过许多潮汕籍的海外高官。这里的文化与中原文化既有相通之处,又有诸多的特异之处,比如功夫茶,潮汕话,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潮汕民间有“十八怪”之说,统称"潮汕十八怪"。
01
工夫茶香浓得怪
潮汕人会功夫茶,天下闻名。北方人到潮汕来,学会的第一句话大概就是"呷呆"(喝茶)了。
潮汕人喝的是乌龙茶,属半发酵茶,兼有发酵茶的营养,又有不发酵茶的清香。
乌龙茶的特点就是酽、苦、香,由于它有抗湿、消暑、暖胃、利水等多种功效,所以东南沿海一带多生产和饮用这种茶,其种植的主要基地也在台湾、闽南和粤东。而在潮汕地区发展为极致,从饮茶的数量、质量,到泡饮方式、饮茶功用,都形成一种特定的饮茶风俗,被称为工夫茶,(有时也写作功夫茶),因而被外地人视为潮汕的最大特色,故称怪。
一怪其饮茶用具特殊。除了茶壶惯用宜兴紫砂壶外,其它多是潮州枫溪区所产的工夫茶具:小炭炉、茶瓯、茶碗、茶盅。有人总结说:北方人喝酒用大茶碗,潮汕人饮茶用小酒盅。小盅只有一口水,要分三道程序、三口喝完,一观其色,二闻其香,三品其味,空杯还要闻其余香,你看,喝一小盅茶就要如此繁琐,没工夫不行。
二怪其浓。装茶时往往要满到壶口,再冲出三小盅茶来,色浓味也浓,外来人初尝觉得苦不堪言,然而苦尽甘来,才能消火益气。
三怪其泡茶程序复杂。稍懂茶艺的人都知道日本茶道很讲究,其实日本茶道就是在潮汕茶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冲茶的程序大致是:烫杯热罐,高冲低洒,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每一步都是有讲究的。反复地烫杯洗杯,目的是提高其温度,使茶素充分发散出来;刮沫、洗茶、去头是为了清洁;高冲低洒,是为了出味;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为的是茶水平等均匀;让茶,是表示谦让礼貌。要把每一步都做得十分精熟,没有一定的工夫是不行的。茶名“工夫”,既指需要时间,也指需要技艺。
四怪其无时不饮,无地不饮。工夫茶成为潮汕地区重要的社交礼仪,其作用远超于“解渴”之上了。而且由于其以质取胜,喝上几小盅后,渴意顿消,特别适合海上渔船作业时用,既节约淡水,又不增加肾脏负担,故为亚热带人所接受,养成了时时喝,处处喝的习惯。潮汕人出差在外,也要带上工夫茶具和茶叶,在火车上、旅馆里,甚至在游山途中,随处“开场表演”,成为潮人的无声广告。
其实,工夫茶的核心还是体现一个“和”字,这是中华文化精神的核心,中庸之谓也。工夫茶的天圆地方,象征天人合一之和;礼让三先,突出人际关系之和;科学地处理水、火、茶、器的关系,追求的是物质之和;茶入体内,调合饮食万物,主宰生命之和;茶道表演,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强调人生氛围之和。潮人“劝茶不劝酒”的饮食习惯,比之我们的野蛮劝酒,让人感到宽松自在平和随意,故曰:茶乃君子也。
02
佛道不分一起拜
潮汕人善拜神,也是闻名天下。到了潮汕地区,处处都可以看到庙宇或教堂,而且是佛道不分一起拜,不仅佛道共处一山,有的还共处一室,甚至统一管理,并排而立,一起接受人们的顶礼膜拜。你说怪不怪?
汕头达濠青云岩内,既有佛教大雄宝殿,也有供奉玄天上帝的玄武殿;普宁的盘龙阁是道观,旁边的佛寺就叫做盘龙阁寺,等于合署办公;陆丰的玄武殿是正统共奉北帝神玄武的道观,却在玄武神前放了一尊佛祖像,名也成了“元山寺”。
这种佛道不分一起拜的怪现象,原因有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潮汕人的宗教观念的开放与淡漠。潮汕寺庙最多,香火也很盛,但调查一下,真正信教的不多。所谓真正信教,不仅要相信该教的教义,还要遵守该教的仪规,承担相关的义务。潮汕广大的迷信大军,什么都信,不仅信佛信道,也信天主和基督,他们不愿受一教限制。由于海洋生产方式的危险和不稳定性,信奉者(妇女居多)更多的不是追求自身成佛成仙,而是祈求男人们出海的平安。因此,她们认为凡是有神明的地方就要拜。
佛道不分一起拜,淡化了宗教,调和了宗教矛盾,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03
“买”是不要有是“无”
有学者到潮汕考察后认为,潮汕人应该是少数民族,因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更有自己独特的语言。
确实,潮汕方言与中原官话,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外地人到潮汕难以融入本地社会,最难的大概就数语言了。听潮汕话如同听火星语,讲普通话的人如果按自己的理解去听潮汕话,会闹出许多笑话,有些意思甚至是南辕北辙。
比如在大街上,有小贩向你推销:要西服吗?要电器吗?要……不胜其烦。如果你想要,你就得说“爱”,不要则得说“买”。潮汕话中,“不要”是“买”,“要”是“爱”,你说古怪不古怪?
再比如你到商店买东西,问有没有,假如老板回答说“无”,你千万不要走开,那恰巧是表示“有”的意思。有是“无”,无是“有”,生活中最要紧的两个字,竟然黑白颠倒,实在是咄咄怪事。
但潮汕话确实难学,就像潮汕人学普通话一样的难。潮汕人认为,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学说普通话,你说潮汕话与普通话之间,该有多大的差别!
04
粥是最爱药当菜
潮汕饮食也是大有不同。就拿早餐来说吧,潮汕人基本以稀粥为主。粥是潮汕人的最爱。
吃稀粥,过去是由于穷困,在潮汕至今还流传有清代的吃粥诗:
煮饭不如煮粥强,好同儿女细商量;
一升可作三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
有客只须添水火,无钱不必做羹汤;
莫嫌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长。
这是过去的事,现在潮汕人三餐食粥,则是从营养学的角度选择的。潮汕人煮粥,还可以把他们想吃的任何东西都加进去,因此你到潮汕,会发现他们的粥是五花八门,什么鳝鱼粥,皮蛋粥,牛肉粥,瘦肉粥……这种煮得稀烂,成了水米交融的饭糜,是人类最易吸收、营养保持最好的饮食方法。所以陆游曾赞美说:“只将食粥致神仙。”走在潮汕大街上,也到处可以看见粥摊粥铺。
如果你有机会走进潮汕的菜市场,你也会感到奇怪,市场里不仅仅有各种蔬菜,还有各种青草卖,买菜的家庭主妇们也会把这些青草像青菜一样买回家。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些青草不是别的,是草药,主妇们把它们买回家,是用来熬凉茶喝的。
05
活蟹生蚶吃不坏
说起潮汕饮食,人们首先会想到生猛海鲜。的确,潮汕待客,这第一道菜对外地人来说往往是个下马威:一盆生蚶,用开水一烫就端上来,个个如硬币般大小,掰开,露出鲜肉和血水,沾点儿辣酱送入口中。主人会劝你:连血水喝下去!这时你会不会大吃一惊?这样茹毛饮血,委实让大陆文化的子民们目瞪口呆,鲁迅不是曾赞颂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吗?但这只是我们少见多怪。潮汕人的这种吃法,只不过保留了海洋文明最古老的传统,在潮汕乃到沿海地区,都是十分普遍的。
什么冰镇生蚝(牡蛎),酒醉大虾,在西餐里已经是司空见惯了,算不得怪了。怪的是潮汕人吃这些生东西不坏肚子,外地人则不行,要慢慢适应。刚开始不要吃太多,时间久了,吃的数量自会与日俱增,欲罢不能了。盖因一“鲜”字。鲜,是潮菜的最大特点,鲜,从“生”来。潮汕人做菜,讲究的是“水候”——凡海鲜都用开水消毒。这个“水候”很讲究功夫,烫过了肉死了,血水没了,鲜味也没了;太生了不裂口也不行。
活蟹生蚶吃不坏,有个重要保障条件是佐料。潮菜里有许多特殊的佐料,如沙茶酱,南粉,普宁豆腐,橄榄菜等。这种吃法至少在唐代就已形成,韩愈到潮州时就有诗记录之:“调以咸与酸,芼以椒与橙。腥臊姑发越,咀吞面汗新。”
06
八月成神速度快
中国的神大体上可分为两类:天神和人神。人神一般则是后人景仰的人,比如关羽。在潮汕地区还拜一位人神,就只有他们才拜其它人不拜,这个神就是韩愈。
提起韩愈一般人都知道,他是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可在潮汕人的心目中,他就是神。
潮州江东韩文公祠前,从前有两棵橡树,据说是当年韩愈亲手所植。潮汕人相信,每年这橡树开花的繁盛,预示着潮州当年能中举人数的多少。这就是所谓的“神迹”。潮州人为了纪念韩愈,将原来的笔架山改为韩山,把贯穿城东的河鳄溪改称韩江。甚至,把他死后几百年修的广济桥,也要与韩愈扯上,称为湘子桥,说是韩愈的侄孙韩湘子为了帮助韩愈为人民服务,一个晚上动员了八仙的力量修成了这座世界上第一座开合式石桥。
其实韩愈当年因佛骨表被贬到潮州,也不过就是在任上呆了八个月而已。这八个月里,他力所能及的为民众做了不少事情:办学校,兴教育,治水患,驱鳄鱼,解放奴隶,引进良种,甚至试着推广普通话。他爱民勤政的一颗火热的心赢得了百姓的爱戴。短短八个月,韩愈凭自己的行动“赢得山水改姓韩”。而今,潮汕一带崇韩敬韩之风一直不衰:韩山下有韩文公祠,旁边有韩山师范,街里有昌黎路,市里有昌黎小学,公园有景韩亭,各地有韩愈庙,寺里有韩愈像,韩江边有驱鳄亭,江上有湘子桥。这一切说明什么?百姓心里有杆秤,“八月成神速度快”,靠的是一颗诚心。
07
敬神要把神拖坏
各地敬神,无不顶礼膜拜,虔诚之极。但在潮汕却不是这样。
每年正月二十三前后,汕头澄海盐灶乡有个盛大节日:敬神、游神、拖神。敬神时还是很规矩,按部就班,有条不紊。游神时就不一样了。人们分成两方:抬神的一方护神,另一方则拖神。
“拖”就是潮汕话“抢”的意思,抢什么?抢神像,摸到神像有好运,抢到神像则大吉。抬神的人则以保护神像为职责。于是两方必不可少的发生激战。
抬神的人为了保护神像,身上涂满了油,让对方抓不住,事先还要把神像牢牢地捆绑在轿子上,拖神的人先是紧紧跟着,到了指定地点,一声号令,人们一哄而上,如同橄榄球赛。周边的人也摇旗呐喊,群情激奋。谁能亲手把神像拖碎,谁就自认为交了好运,哪怕只抢得用来捆绑神轿的草绳也认为是幸运,要把草绳带回家,放在猪圈牛栏上,祈望它能起到护卫牲畜保平安的作用。
最后,被拖得支离破碎的神像,被推到池塘中浸泡,然后另选吉日重塑金身。这样,神像年年都是新的。
08
海水淹井水不坏
井水是淡的,海水是咸的,若把两者混到一块,井水也会变咸。但在潮汕却有些奇怪的井,任海水怎么淹,井水就是不变味。
这种井,最有名的当数南澳的宋井。这宋井还有些来历。公元年,元灭宋,文天祥、陆秀夫相继拥戴了两个小皇帝流亡抗战,一路辗转到南澳岛。为解决饮水问题,便在近海处挖井,共得虎井、龙井、马井三口。由于近海,涨潮时海水就会被淹掉,退潮后井水仍然是甜的,至今依然。
要说这种现象也不难解释。一是海水比重大,入井后总是沉在下面,地下涌出的山泉水在上面;二是井下有暗道,海水可以及时泄出,当然这井水就不会变咸了。这三口宋井离海太近,几百年来常被沙淹没,每隔若干年,由于海水的冲刷便会露出一口来。这样时隐时现,更显得这井的神奇。前些年,马井出现,人们为了不再失去它,便加修了井栏,使它和沙隔开,井在海水环围中,甘咸互不干扰,也算一奇了。
09
地瓜叶子护国菜
潮菜以海鲜品为主要原料,但潮菜中最有名的却不是海参大虾之类,而是一道以地瓜叶子为原料的“护国菜”,“玉碗盛来碧绿汤,香而不腻调阴阳”,给人留下特殊的印象。
潮汕人以此菜为荣,颇有道理,一是足以表现潮汕对国家的忠心,一是以寻常原料制作出好菜来,才显出技艺超群。
潮汕地处“省尾国角”,长期被视为化外之民,从来得不到皇帝的青睐。而到了南宋末年,文天祥拥戴小皇帝流落到了潮汕地界,潮汕人可从来没有接待过如此高规格的贵宾,战乱之中连果腹之食也拿不出来,甚至连荒年度荒的番薯也没有长成。急迫之中,只好采摘了一些番薯叶子熬制汤,侍奉这些如丧家之犬的君臣,结果大得赏识,从此这一味野菜汤便被命名为“护国菜”,以表彰潮汕人的忠心.时过乱平,护国菜因其饱含爱国情愫而被保留下来,而制作却是越发精致,味道也是更加鲜美,成为潮菜中最早的最为标准的绿色食品。
试想宴席时,一边品尝纯天然食口,一边讲述精彩的历史掌故,不也是一种难得的风雅吗?
10
一条水布随身带
潮汕人爱随身带条毛巾,这并不怪,怪的是潮汕的这条毛巾——水布,特别大,宽约二尺,长有六、七尺。质地也不是普通毛巾像羊毛卷那样毛嘟嘟的,而多是农村自家织的土布,结实耐用,不怕水洗,拧成条条,拉力也强。
潮汕地区种水稻,多水渠,下田路上经常要趟水过渠,从前穿布鞋,脚沾水要擦干才能穿鞋。这水布一头可以擦脸,一头可以擦脚,细心的人,水布两头都有记号。
潮汕地区潮湿,从前在渔船上、水田里又没有女人,男人嫌汗水湿裆生病,干活时多不穿内裤,就用水布一围即可,又透风,又可随手擦拭。需要方便,水布一挂,就是个临时厕所。如果拉犁捆谷一时找不到绳子,水布一拧,就可以当绳子用。下工时,顺手采点儿草药山菜,刨几窝番薯,水布又可以当包裹用,背在身上,携带十分方便。在家里,水布可以用来兜孩子,两头打结,斜挂胸前,或背在后背。下田劳动时,把水布两头绑在树上,便是小孩子的吊床。台风吹破了窗户纸,随手可用水布挡上,屋顶漏雨,也可以先用水布腰。
以前,潮汕人到海外去闯天下讨生活,就是一条水布打天下。下南洋的时候,他们在猪仔船里,就靠这条水布沾水润喉,用水布包饭团吃,用水布裹身。水布就是他们闯南洋的救命布。
水布,已成了潮汕特有的文化符号。
11
木船前头红一块
如果你到潮汕的港口去看一看,你会发现,那里的渔船,船头全都是红彤彤的,船头两侧下锚的地方,还画着两只大眼睛,十分威武。这就是自古传下来的潮汕海船特有的标记——红头船。
潮汕海民是以海作田的,尽管在陆地上时也不乏窝里斗,但一到了海上则一浪泯恩仇。潮汕船民在海上的相互帮助同舟共济的精神,在世界上都是很有名的。因为在浩瀚的大海上再大的船也不过是波涛中的一叶而已,天灾人祸,时刻在威胁着渔人们。危难之时,能给予帮助的,不是远在大陆的亲人,而是有缘相遇的船只。但是,古时海上海盗横行,北有倭寇,南有海匪,所以在海上相遇的船只并不都是朋友。怎么识别呢?潮汕渔民就流行起红头船的标记。
潮汕人闯南洋,也是驾驶着红头船漂洋过海,个中辛酸只有他们自己能够体会。每当看到红头船,就会勾起他们对家乡的怀念,也会勾起他们对当初“一条水布闯南洋”时的种种艰辛的回忆。同时他们也会把在海外辛苦挣下的一点钱,用“侨批”的形式,交给红头船,带给家乡的亲人。当下一批红头船到来的时候,他们会苦苦等在岸上,盼望远方亲人的消息。
现在海上安宁了,技术进步了,但人们制造了新船下水,仍要涂上红头,并且要挑选良辰吉日,请有名望的人为红头船两侧眼睛开光、点睛。人们把这看成是吉祥之事,绝不马虎。红头船,承载的太多太多……
12
泰国国王潮州仔
潮汕气候宜人,极适合人类生存,但潮汕毕竟只是南岭余脉的丘陵地带,容量有限,所以潮汕子民只好向海外发展。据粗略估计,目前潮汕人海内海外数量相当,都有近一千万人,因而有一种说法叫作“海内一潮汕,海外一潮汕。”海外的这些潮汕人,在异国他乡忍辱负重,勤劳俭朴,终有所成。有的成为大富豪,比如李嘉诚们,也有的成了所在国的高官,比如泰国就有许多潮汕籍的高官。
泰国和潮汕颇有渊源,泰国许多人的根都在潮汕。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泰国吞武里王朝始祖达信大帝郑信,就是汕头澄海人郑镛的儿子。大约相当于中国清朝雍正时期,郑镛到泰国大城谋生,娶泰女,生郑信。郑信在义父泰国财政大臣的教育下,入朝为官,升到甘碧府府尹。年,缅甸军队入侵泰国,大城王朝灭亡。郑信组织人民以东南沿海为基地,抗击缅军收复失地,并于年统一了泰国全境,建都吞武里,开辟了吞武里王朝事业,郑信便被推为第一位泰王。
如今在泰国曼谷的广场上,仍可看到达信大帝骑马战斗的雄伟雕像。每年的十二月二十八日被定为“郑王节”,举国隆重纪念。在澄海,也有他的衣冠冢,凡来潮汕的泰国人都要到这座纪念性的衣冠冢前拜祭。现在潮汕人到泰国定居或经商,也会受到格外的优待。
13
琴棋书画自成派
潮汕偏居一隅,艺术也自成一派。他的很多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甚至许多技术的事,也按艺术方式处理。人们常说潮汕人种地像绣花,就是一例。
潮汕人南音细语,潮州大锣鼓却大声镗嗒,气势磅礴。能说不怪?
潮汕人温文尔雅,潮汕英歌舞却腾挪跳跃,杀声不断,能说不怪?
大多数戏曲剧种,都经历了杂剧、传奇、地方戏发展历程,潮剧却自宋元南戏直接延续而来,已是一怪,然而经历几百年,别的剧种多已长成为文武大戏,唯有潮剧仍以生旦丑三小戏为主,更是一怪。
中国音乐,自古以来多为五声正音阶,潮乐中却有“轻三六、重三六、活三六、反线”等调。别外“工尺谱”多用“上尺工凡六五乙”,潮乐工尺却讲“二三四五六七八”,也是一怪。
潮汕古筝、古琴为南派,书画为岭东新画派,谜语与对联也是一绝,惠来海角甘泉旁有明代独联,至今无对。潮汕民间有明清时流传下来的说唱文学“唱歌册”。歌册有词无谱,句式多样,主要按绝句格式,唱起来更接近于吟,完全由个人处理,内容多为戏文故事。
潮汕的象棋也是怪得很。我们下棋,都是两军对垒,潮汕人却发明了一种“旋棋”,由三、四人同盘搏奕。既要攻下家,还要提防上家,棋面顿时活跃起来,真是别具一格。
14
骑楼避雨又防晒
潮汕的建筑也是独具特色。老式普通民居大多不高,卷脊卷山,曲线居多。而城镇里的商业街,则大多是骑楼式建筑,始于二十世纪初。骑楼式建筑,就是临街建的楼房,底层缩进去一米多,用柱支撑,各楼相连,形成两条沿街的柱廊。外观看去,颇似希腊雅典古代建筑。
近得前来,既可避雨,又可遮阳。由于临街家家做买卖,大多是一二间小铺面。老板常常并不坐在柜台里面,而是拿只竹凳或躺椅,坐在骑楼里。顾客从眼前经过,伺机便可推销商品,或有顾客进屋时,马上从外边跟进来,热情招呼,客观上反而把顾客迎在屋里了。可见这骑楼奥秘无穷。还有热情商家,在骑楼茶几上冲几盅功夫茶,顾客经过时,以茶引客。顾客也并不得尴尬,因为骑楼本身就是路,不想留也没关系。
潮汕的夏天长,几乎每天都有一场雨。许多人知道夏天的雨来得容易去得也快,出门也就懒得带伞。一旦下雨,往哪家骑楼下一钻,说不定就顺手消费点什么。
15
涂角垒墙当砖块
潮汕地区,人多地少,缺的就是细土,仅有的一点细土,人们哪舍得用它去烧砖。所以,在潮汕盖房子不用土砖块,而是用一种他们称为“涂角”的大灰砖。
这涂角是用灰砂土与贝灰作原料,制作时,把二者按一定比例加水和匀,用模子夯成一尺长的方块,再间隔码好,自然干燥。干燥后不用烧制就很结实,盖房子千年不坏。这似乎有些像内地的夯制板墙了?灰砂土因为含石灰量大,不宜种庄稼,正好用来做建筑材料。贝灰与北方的石灰不同,是用海中贝壳烧制而成的。潮汕地区是中国典型的海洋文化区,自古就以海产品为主要食物,吃剩的贝壳用来烧灰,正是变废为宝。涂角也不污染环境,因为它的制作原料全部来自自然,压碎了分解了就是土,又可以再次利用,实在是妙不可言。
16
火车路离站十里外
论武昌还是广州或者其它大中城市,汽车站与火车站总是相距不远。在汕头,离汽车站不远的地方,也有一条火车路。但你要是沿着这条火车路走,保管你找不到火车站,甚至连火车影子都看不见。这条路走不到米就换了另外的名字,而火车站还在10多公里外呢。
那么这里又为什么叫“火车路”呢?
汕头现在的火车是年才开通的,火车路跟他毫无渊源,而是有更久远的历史。早在年清朝末期,汕头就修起了中国第一条华侨集资创办的潮汕铁路。铁路从现在的汽车总站起,到潮州的湘子桥边,全长42公里,每天的客运量多达四千多人次,成为潮汕人和客家人从内地到海滨出国的重要通道。潮州一带的土特产品也借火车之便,快速运到汕头装船出口。
这条铁路在中国革命史上还立下过汗马功劳。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铁路这里开辟了一条秘密的红色交通线,革命志士想进入苏区,往往化妆成华侨从汕头登陆,然后乘潮汕铁路到湘子桥头再沿韩江而上直达闽西赣南。当时,许多军用物资也是通过潮汕铁路进入苏区的。在这条铁路线上曾发生过许多惊险的故事,但这条红色交通线始终没有被破坏。年,日本人入侵潮汕,国民党驻军命令拆除铁路,以阻止日军深入。那路基就成了现在汕头到潮州的公路,取名“火车路”。长时间里,这火车路就是潮汕一怪:有火车路而无火车。直到改革开放,汕头才又开通铁路火车,那“火车路”自然与这火车无关了。
17
舌镜奥秘解不开
潮汕佛事兴盛,自然也有许多关于佛界的奇人奇事。
潮州开元寺有一舌血经,乃天下一绝。抗日战争时期,潮州一僧人智诚,为了祈祷和平,历时三年,共割舌一千多次,用舌血写成了八十一卷的《华严经》。这就是舌血经,举世无双。
潮阳仙城天云阁有一幅“活画”,无论观者从哪个角度看这幅画,画中神仙的目光都会看着你,而嘴角、足尖也会向着你。你从左看,他左脚尖在前,你从右看,他右脚尖在前,令人叫绝。
而潮阳铜盂灵山寺,则有一千多年未解的舌镜之秘。当年韩愈因排佛被贬潮州,到了潮州却很快与高僧大颠结成好友,多次写信邀请大颠到州郡,留十数日,二人相谈十分投机。韩愈调离潮州时,又特意赶到灵山寺告别,并赠衣给大颠留作纪念。
大颠,潮阳人,俗名陈宝通,是禅宗南宗六祖惠能的三传嫡孙。他在灵山寺弘扬佛法,“门人传法者,众至千余人。”韩愈身为朝廷命官,亲自写信邀他出山,他则“三请皆不至”,后韩愈亲自过海迎接,大颠才给韩愈面子,与之接谈,留下千古佳话。唐长庚四年,大颠93岁在灵山寺无疾而终。那时和尚多实行二次葬,第一次将肉尸盘坐在缸中,双缸对接密封,一年后待尸体净化腐烂后,再将骨头捡入另一陶罐中,入土而葬,上面则修塔镇压,既防破坏,也可刻石纪念。
大颠第一次葬在灵山寺后院,待几年后弟子们欲进行第二次葬,开缸后,赫然见大颠尸体新鲜如初,毫无变化。人们无不惊讶,遂立即封上。又过了百余年,人们再次开棺检视,缸中只剩一块硬舌根和一面铜镜,于是在此基础上修成一塔,名曰“舌镜塔”,至今仍留于灵山寺后院。至于现在塔中还有无舌镜,千百年来谁也没打开过,遂成一谜。
和尚死后火化,有舍利子留存,已经为众多事实所证明。至于舌根能变成硬物留存,则无法用现代科学来解释。年,辽宁也有报道说,一和尚死后多年唯余一舌根。个中道理,至今还无人通晓。
18
海盗藏宝谜难猜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潮汕地区临海,所以这里自古以来就盛产海盗。这些海盗驰骋海上,都必须有陆上基地。他们经商发的财也好,劫持的金银财宝也好,都不会总放在船上,必得要在陆地上藏好。藏得越秘密越好,但又不能离海太远,以便随时取用,于是便将它们藏于岛上。现南澳的金银岛,本叫“贼澳”,其附近的一堆礁石关于藏宝的传说就更神奇。
地点:剁人石下;数量:十八坛;情节:明戚继光率官军剿贼时,海盗首领吴平远洋逃生,其妹不愿离去,愿留岛守宝,传说被吴平杀死,分尸十八块,与金银一起埋下。藏宝秘语:潮退淹三尺,潮涨淹不着。
这秘语违背常理,流传至今仍无人能解。谁能解开,就能让四百年前的财宝重见天日。不过不解也好,它还能留给人们一份无限的遐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