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怎么才能每天都收到这种文章呢?
答案:只需要点击图片上面的《意溪万事通》 清顺治七年(),潮州有寇来犯,六奇带兵前往救援。蔡元自请带兵二百奋勇直冲城下,贼寇被击溃狼狈逃走。蔡元说:“寇贼虽然败走,随后必定再来。偏师守城并不是良策,请驻兵江东岸为犄角,以便互相策应。”六奇同意。于是蔡元带兵过江辟荆棘,择地筑寨为守,即蔡家围寨(今的意溪寨)。
(今俢复的南门)
蔡元建意溪蔡家围寨迄今多年,已颇有名闻。然而蔡元建蛋家巷一事已是少有传闻。 清初,韩江堤面设有关卡,俗称“饷关”,是收取韩江来往船只关税的处所。蔡元与何钻仔各在韩江堤面镇守一关,蔡元镇守意溪饷关,属下关;何钻仔镇守丰顺留隍关,属上关。可两关利益冲突常有矛盾,关长互不服气,屡屡作对。 何钻仔寻思谋害蔡元。一天,何发出请帖,特邀蔡元上留隍饷关游船中畅饮。蔡元心想:何一贯为人奸诈,此去或有危险,不去,又有辱脸面,因而定出应急脱险之策。令手下叫来若干蛋家(船上人家)船夫,以打渔为名,遥相呼应。蔡毅然只身到何船中应席,酒过三巡,何的部下端上一盘“无脚生炊蟹。”
(提边墙的厚度一角,距今三百多年依旧坐立,坚硬无比)
没有脚的蟹就是光棍司令,此暗示蔡元没带部下,可下手将蔡除掉。蔡见势不妙,猛然佯装肚痛,借 故离席,便潜水逃遁,由船夫搭救起来。 蔡元为了报答蛋家船夫救命之恩,因此在意溪长和路头脚建起房屋,使船民于陆上有家居住。后来名 称蛋家巷。解放后,因堤防建设需要被拆除。
潮东雄镇与蔡元
近读《昔日意溪竹木业》(文中说道“竹木贸易带动了意溪镇的工商业,使该镇经济发达、市场繁荣,因而有‘潮东雄镇’之称”。作为意溪镇人,笔者认为此说法欠妥。
(提边遗留的一墙)
先从字义上说。查《辞海》:“雄”字有6个释义,其中有“宏大;威武;强有力”之释,与经济不沾边,其余5个释义也均无关经济。“镇”字有9个释义,其中虽有“指市镇”之释,但明清时代的意溪还没有“镇”一级的建置,故应释为“古代在边要形胜之地设置,驻兵戍守。……《新唐书·兵志》:”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较为恰切,还可释为”明清军队的编制单位“。《辞海》中没有”雄镇“条,但有”雄州“条,”雄镇“应是从”雄州“中演绎引申而来的。故而,”潮东雄镇“用现代汉语可译为”潮州城之东的强有力(拱卫府城)的驻军戍守的形势险要的地方“。是指军事要地,而非经济发达。
(墙角装炮筒之窗)
如此阐释,也与史实相符。
顺治三年()潮州建立了清政权,但主政者摇摆不定,时而附清,时而归明。明潮州总兵郝尚久原为广东提督李成栋部将,降清后因未受重用而耿耿于怀。顺治五年()又随李反清归明。顺治七年(),降清后又归明的郝尚久,慑于清兵大军压境,又宣布降清,遭到郑成功的讨伐,最大一次战役是这一年六月,围攻潮州府城50多天,并火烧广济桥,以绝城外援兵。郑成功退兵后,在清军中的蔡元,认为郑军必复来,“恃偏师守城非善策,请驻兵东岸为犄角”。以议得主帅允诺,“乃披荆棘筑砦以守,今蔡家围是也,”史书上称为“蔡元守郡东”。
(木材新乡后遗留下的一墙直至龙船潭)
蔡家围也称意溪寨,顺治七年开工,九年()建成。全寨围墙周长1.5公里,高5米,厚约70厘米;分设东西南北四门,上设巡望台;西面凭借韩江之险,东南北三面则外挖护寨河沟,内辟环寨兵道;南北墙间,附建有贮藏武器、弹药的兵器库。这样,上可监视敌情,外有深沟阻隔敌人,内有兵道通畅运兵,又有兵库供应武器,构成了严密的防御体系,与城内金山银山遥相呼应,拱卫府城的安全。此为“潮东雄镇”之出处。
说至“潮东雄镇”,不能不说到蔡元。据清乾隆周硕勋《潮州府志》记载:蔡元,字完赤,海阳人。读书仗义,慷慨而深有谋略。明末迁居海阳丰政都,与总兵吴六奇谈兵法,吴十分佩服。
清顺治七年,潮州有“寇”来犯,六奇带兵前往救援。蔡元自请带兵二百奋勇直冲城下,“贼寇”被击溃狼狈逃走。蔡元说:“贼寇虽然败走,必随后再来。偏师守城并不是良策,请驻兵于韩江东岸为犄角,以便互相策应”。六奇同意,于是,蔡元带兵过江辟荆棘,择地筑寨防守,即蔡家围。
康熙甲辰年(),因迁徙海界,沿海流民多入寨请求保护,寨内人口多达万余。蔡元曾组织义军,收复惠来,破揭阳九军。军功上报后,被授予都督佥事,积功升任辰州常德总兵。后因事罢官回乡。
康熙甲寅年(),刘进忠在潮州反清,迫蔡元降,蔡元不就,还厉骂进忠,大书“捐躯报国,义不从逆”八字。进忠大怒,将其打入牢狱。不久,清兵平定潮州,蔡元才得以出狱。
蔡元卒年七十二岁。
意溪镇今还存有碑刻“潮东雄镇”,该碑长厘米,宽60厘米,楷书阳刻,每字45厘米见方,上款“壬辰岁”,下款“里人蔡元立”。
根据地方志书记载:清顺治七年(年)春,蔡元协助饶平副总兵吴六奇求援潮州总兵郝尚久击退明军之后,向吴建议在城之东建一寨堡,以作“犄角之势”。得到同意之后,随后集义旅在堤边高地量地建寨。于顺治九年(年)建成。
寨围长1.5公里,高5米,墙厚60至70厘米,呈不规则的八角形,分东西南北四大寨门。在北面近堤处加开一小门,称“水门仔”。除寨西面临堤外,其余三面都利用池塘,河叉凿通成为护寨河沟。东门和北门各有石桥通往外边。寨内的陈厝池与英刘池、王厝池相通,头尾各有涵闸可通寨围外边。一处在王厝池南面,一处在陈厝池东面(即洪厝旁边),小船可以自由出入,北面依寨筑一“寨斗”,贮放兵器火药,俗称“铳柜”。寨之四角均建有巡望台。并于南墙中间附近再设一火药库,从北门内面沿寨墙至东门再到南门辟为通衢大道,用于跑马巡视,俗称“马路”。于西门路阶中间建一石牌坊“潮东雄镇”。上堤之后便是意溪渡口,渡口建一“鳄渡秋风”亭,这就是潮州八景之一“鳄渡秋风”。近西北角于堤面上设一关卡,俗称“饷关”,有石阶直下韩江,作为收取韩江来往船只关税的处所。后于近南墙的堤边新建一小门,叫“永宁门”。
(木材新乡一角)
另外寨的北面建有“玄帝庙”,南面建有“三山国王庙”。
由于水毁和其它建设之故,至今蔡家围寨只剩部分寨墙,东北角巡望台、水门仔寨墙、南门马路边中墙、北门边寨墙……以及洪厝内水涵等遗址。寨墙筑造沿地势而围,寨内主道路基以山石块铺成,迄今,通衢大道的马路已先后建成民房;英刘池于上一世纪70年代填平建成渔网厂;南边寨围墙自清康熙年间(年)韩江水涨东厢堤溃决冲垮,变成多亩的池渊(书院池),上一世纪80年代,东堤加固,堤面住房拆迁户在填平的池上面建成住宅区,后又建上一所书院学校;三山国王庙旁于年建有“鳄渚民间音乐组”活动场所。
(龙船潭池前一角)
今“鳄渡秋风”亭只剩下几根石亭柱。“潮东雄镇”石匾(长厘米,宽60厘米)于东堤扩筑时拆毁,石刻被开成对畔三段,铺于路阶中。去年被撬起收藏在镇文化活动中心。四个楷书阳刻的大字及上款“壬辰岁”,下款“里人蔡元立”仍保持原来字样。
意溪蔡家围遗址是意溪的文物古迹,虽遭历史演革的侵袭,可遗迹展现鳄渚沧桑,现已得到文化部门和人民群众的重视和保护,其文化魅力引起人们的追忆。
望子孙后代名记祖德,发杨光大,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
传播正能量,拒绝冷漠!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