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潮州经典潮州美食

潮州菜是潮州、汕头等地区的风味菜。潮州地处亚热带,南临大海,海产丰富。潮州菜的最突出特点,是以烹制海潮州菜海鲜见长。对海鲜的烹调选料考究,制作精细,至于以酱碟佐料,达到新鲜美味,清而不淡,鲜而不腥,郁而不腻。如鸳鸯膏蟹、生菜龙虾、红炖鱼翅、蚝烙、清炖乌耳鳗、清汤蟹丸等,是潮州菜海鲜类的代表名作。

和粤菜相比,潮州菜更讲究海鲜原材料的生猛新鲜,味觉上的原汁原味。刀工精细、口味清纯、注重造型,也是潮州菜的显着特点之一。如鱼翅的做法,潮州菜的刀法不仅比粤菜更讲究、更精细,也更具特色。又如做法上,潮州菜爱用沙锅文火煲食,而粤菜则喜蒸食方法。相对而言,潮州菜的做法更完整地保留了食物本身的营养成分,降低了烹制带来的营养损耗。

潮州菜除了特殊的物料之外,还有特点和气质,好比川菜有热烈奔放,塞北烤肉有豪迈大气,江南的炒芦蒿莼菜汤有文人气……潮州菜有什么特点和气质?——讲究原汁原味;讲究菜、酱料、点心、茶,乃至音乐的配合;讲究五味俱全,各求极致;讲究文雅简朴自然优美——这样说太抽象,不如举十个最典型的潮州菜要素来说明。

一,卤水狮头鹅:

狮头鹅为中国农村培育出的最大优良品种鹅,也是世界上的大型鹅之一。原产广东饶平县浮滨乡。多分布于澄海、潮安、汕头市郊。羽毛灰褐色或银灰色,腹部羽毛白色。头大而眼小,头部顶端和两侧具有较大黑肉瘤,鹅的肉瘤可随年龄而增大,形似狮头,故称狮头鹅。

说到潮菜馆的试金石,卤水是跑不掉的了。潮州卤水,其主要配方跟全中国卤味大体相同,区别在于其热衷卤的材料和火候。潮州人选择的材料是狮头鹅。这种头部突起状若狮头的鹅,体型硕大,几近鸵鸟,农村家家户户都有养,是农民收入的一大来源,地位近于四川农民养的猪。狮头鹅最受欢迎的部位是头,掌,翼,肠,余下的部位连垫碟子底的份都没有(垫碟子的是卤豆腐),用一位潮州朋友的话来说,鹅肉的正确用途是“拿给民工炒菜去”。潮州人理想中的鹅,应当是没有身体,只有头和四肢以及腹中脆脆的鹅肠的怪物。狮头鹅最美味的地方是鹅头及鹅头连带的鹅颈,你无法想像这里的皮如猪皮那么厚那么肥美,同时丝毫不觉油腻。

  潮州卤水配的酱料是一小碟放了蒜蓉的白醋。潮汕卤水一地一配方,如潮州卤水口味偏甜,汕头卤水则较为浓香,总之不可一概而论,细微的差别当地人一吃就知。从一味卤水老鹅头,就足见潮汕烹饪工艺的精细。

二,热镬薄壳:

  很多外地人爱上潮菜,都是从一碟热辣鲜美的炒薄壳开始。潮人喜欢吃的薄壳也是功夫饮食的最佳注脚。薄壳,学名寻氏肌蛤,是生在海岸边的一种贝壳类海鲜,因其壳极薄而得名,形似瓜子,也有人称其为海瓜子,肉不多但味极鲜。每到夏季薄壳肥美时,潮人无论富贵贫贱都会过一把薄壳瘾,小心翼翼地炒上一盘薄壳,在若有若无的口感中品味细微处的鲜美,并且越吃越想吃。

所以,假如你在这个季节到潮汕家庭做客,除了抿一口上好的功夫茶外,别忘了请他们为你炒一盘肥美的薄壳,体验一下潮人生活中“点滴味无穷”的魅力;而到了一家潮菜酒楼里,无论档次如何,在这个季节里他们都不可能忽视这平常之物,一粒薄壳,犹如随风而落的应季花朵,两相无碍。

三,潮州鱼饭:

潮州鱼饭,切莫要以为是在白米饭上放几尾下饭的鱼,其实,这种没米的“饭”是潮州人喜吃的一主食,把鱼当饭来食而已。   早年,远海捕鱼的潮州渔民来不及回港,船上大量鲜鱼就可能变坏,于是渔民们在船上烧起一大锅水,加点盐,将鱼煮熟后在其表面撒一层粗盐,这就是驰名潮汕地区的鱼饭原始来历,食用时再配以豆酱,咀嚼特香,与米饭一样让人不易吃腻。鱼饭鱼色富有光泽,鱼身坚挺硬直,鱼肉有坚实感,加上鱼肉色清洁白,与白斩鸡相似,保留鱼肉的原有鲜味,极富地方风味。过去,鱼饭只是作为潮州人一简单的家常主食,而现在随着潮菜热兴起,鱼饭也成了高档菜馆席上佳肴,它的酱碟佐料颇有讲究,于是各家有了各自的味道特点,在潮菜中形成一道特别的味道。   鱼饭美味要点不仅在于酱上,制作也很关键。食盐保鲜法自古就有,氯化钠分子有抑制鱼肉腐败和凝结肉质作用,在水煮后的海鱼上撒层粗盐,经过一定时间的盐渍,没了那变质的分子,却包含了咸香,置于舌上的鱼肉质纤维紧密,丝丝缕缕,与蟹肉不相上下。而今远海捕捞渔船都有冷藏舱,鱼饭的制作方法由过去在海上改为厨房进行了。制作鱼饭先要把鱼汤调好,所谓鱼汤就是加了一些调味料的盐水,鱼汤做得好,鱼饭有滋味。将一大锅有着一些调味料的盐水烧开,把洗净的鱼装篮放进盐开水里煮一煮,待手按鱼肉有弹性时即可出锅,然后用鱼汤在鱼面上浇洗几遍,去掉鱼身上杂沫,使鱼洁净美观;将鱼篮斜放,控净篮里鱼汤后将鱼码好在大盆里,在鱼面均匀地撒上一层盐,再交叉地放上一层鱼,再撒盐,几天后便可取出烹饪食用。   靠海吃海的潮州人,许多海鲜做法,不仅是粤菜主打菜肴,也是中华食苑里一枝独秀。

四,香煎蚝仔烙:

秋起蚝肥,香煎蚝仔烙是闽南、潮汕地区颇受欢迎的一道菜,蚝仔加入鸡蛋煎成烙饼状,金黄的蛋裹着蚝仔,鲜香可口,原汁原味,要是再蘸些鱼露,可以增添鲜味。原材料:蚝仔半斤,蕃薯粉四两,鸭蛋二只,葱花,香菜(芫荽)适量,胡椒粉,调和油,盐适量。煎烙方法:每铁锅(鼎仔)或煎盘,用经浸洗过滤滴去水分的蚝仔一公斤,薯粉零点二五公斤(半市斤),葱花适量再加少许胡椒粉,和水搅拌,然后放于煎盘上,用旺火厚煎至上下两面俱熟,再用四只鸭蛋,拌匀铺洒,烙至煎黄,便可盛在盘里,端上筵席。

五,潮州牛肉丸:

牛肉丸作为著名的潮州小食,在潮州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其实牛肉丸还可分为牛肉丸、牛筋丸两种,牛肉丸肉质较为细嫩,口感嫩滑,牛筋丸是在牛肉里加进了一些嫩筋,比起牛肉丸就多了一些嚼头。   传统牛肉丸的制法,是选用新鲜的牛腿肉作为材料,去掉筋后切成块,放在大砧板上,用特制的方形锤刀,均匀用力的把牛腿肉槌成肉酱,加入少量雪粉、精盐、上等鱼露和味精,再槌至配料入味,随后用大钵盛装,加入方鱼末、白肉粒和味精,拌匀,然后用手抓肉浆,握紧拳挤成丸,用羹匙掏进温水盆里,再用慢火煮熟一次即算完成。    这种方法,大约是能够使肉浆保持较长的肌肉纤维,从而在成丸后产生强韧的弹性。这也是潮州牛肉丸和其他所有肉丸的区别。

著名作家金敬迈说:潮州人民,优秀民族啊!做出来的肉丸,丢到地上可以跳十三下。哪个地方可以做出跳十三下的肉丸。

六,白果芋泥:

潮州的喜席必有头尾两道甜菜,称为“头尾甜”,白果芋泥一般是“尾甜”。

主料:荔甫芋净肉克,白果克,糖半杯,猪油4汤匙,糖3汤匙。配料:芡汁料:水1/3杯,糖2汤匙,玉米粉1汤匙。做法:1、荔甫芋洗净,切片蒸熟,约蒸40分钟,趁热搓成茸。2、白果去壳,放落滚油中炸片刻捞起,加糖3汤匙捞匀(最好腌过夜)。3、下猪油1汤匙,放下白果及腌白果的糖爆炒片刻,加水1杯煮至水约1/4杯时,把白果及煮白果的水分别盛起。4、下猪油3汤匙,放下芋茸、糖半杯慢火炒至糖溶,然后加入煮白果余下之水炒匀铲起。5、芋茸冷后,如觉不幼滑,可以放入磨碎机内磨至幼滑,盛深碟内,加入白果。食时蒸热,煮滚芡淋在芋茸、白果上。要与不要芡汁随意。特点:此菜清甜香滑,是潮州著名甜菜之一。制作时用玉米油煮也可以,但用猪油较香滑。潮州芋泥一定要够甜,够油,够热才地道。

 七,潮州功夫茶:

所谓工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功夫,乃为沏泡时的学问,品饮的工夫。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侨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持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八,护国菜:

.护国菜是潮州名菜,相传在公元年,宋朝最后一个皇帝-赵南逃到潮州,寄宿在一座深山古庙里,庙中僧人听说是宋朝的皇帝,对他十分恭敬,看到他一路上疲劳不堪,又饥又饿,便在自己的一块番薯地,采摘了一些新鲜的番薯叶子,去掉苦叶,制成汤菜。少帝正饥渴交加,看到这菜碧绿清香,软滑鲜美。吃后倍觉爽口,于是大加赞赏。宋少帝看到庙中僧人为了保护自己,保护宋朝,在无米无菜之际,设法为他制做了这碗汤菜。十分感动,于是就封此菜为护国菜,一直延传至今。现在广州和潮州地区,许多菜馆都有此菜供应。此菜色泽碧绿如翡翠。清香味美,软滑可口,是潮州汤菜中之上品,但用油较重。上席时汤里仍是滚烫的,因有一封油质封面,故不见热气升腾。所以,要小心烫嘴。食用时要用汤匙先将油层拨开才舀,并要浅尝即止。操之过急者必上其当,成为席中取笑对象。

 

九,潮汕糜(潮州白粥):

潮人称粥为糜,稀粥叫滒糜。“大跃进”时期,潮汕民间流传着一个顺口溜:“得罪书记上兴梅,得罪炊事食滒糜”。那时公共食堂的炊事员权力确是不小的。潮州糜通常都比较粘稠,称得上“厚粥”,不像半流质的广州粥、北方粥。郑板桥所煮的“糊涂粥”,用潮州话来说,就是“滒饮糜”。潮汕大米粥也称白糜。用大米混以其他粮食或食品的粥,都冠以掺入物的名称,如番茨糜、菜糜、鱼糜、肉糜,等等。这些糜,荒年可以疗饥,丰年可以精心烹调为美食。“食大麦糜单皇帝话”则成了富有地方色彩的流行语。再高级的菜肴吃完,需有一碗白粥,能清爽肠胃五脏。清洁同时给你的五脏以安抚,温暖的,柔润的。白粥入口,不偏不倚,能让屡屡遭受教唆的味蕾回归本真,让倍受酸甜苦辣折磨的肠胃回归原有的弹性,还能渗入血脉败败心火!

就算是在漂泊的旅途中,在身心远离家园的日子,一碗白粥在手,就会给真正潮州人以家的感觉。无论身家厚薄,地位高低,或低谷或高峰,一碗白粥在手,就是家的回归心灵的慰藉。凭一碗白粥,潮州人把故园遍及海内海外,更把白粥兼容并蓄谦和淡定的内蕴撒播世界各地。

十,猪脚圈:

猪脚圈是潮州乃至潮汕地区颇具特色的一款小食。一般猪脚圈均是卖小食的摊主,在路旁支起炉架,放上锅,边制炸边出卖。 制作猪脚圈需要有特制工具,一根铁柄,一头焊上一个直径8厘米,高1.5厘米的圆铁盏。猪脚圈的制法是,将粳米粉和木薯粉按3比7的比例搅拌均匀,加水调成粉浆待用。猪脚圈的馅料是芋切成丁(生的芋丁也可以,但蒸熟的芋丁更香)、煮熟的红豆、生葱珠、五香粉、精盐,搅拌均匀。把铁柄盏放入六成热的油锅中略炸,使铁盏具有较高温度,取出倒人粉浆,再把粉浆倒出,铁盏中受热的粉浆便成一小碗形,加入制好的馅料,再淋盖上粉浆,放入油锅中浸炸至金黄色,倒出即成。猪脚圈味道、口感香脆,是潮州小孩特喜爱的一款小食。因其呈圆圈,状为从猪蹄上切下来,故人们美其名为猪脚圈。炸熟的“猪脚圈”不仅色泽十分惹人喜爱,而且有一股香喷喷的诱人香味,叫人馋涎欲滴,吃上一口,顿觉香脆可口,味道甚佳,吃后更是齿颊留香,回味无穷。“猪脚圈”既可作为一种美食来品尝,还可作为用来送饭的“物配”,真是一举两得。

上海菜谱摄影,谱写饮食文化!

如果你喜欢,也许你的朋友也喜欢,转发到朋友圈一起分享!

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ozhouzx.com/czstc/65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