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神和潮州角落

在见到林伦伦教授之前,拜读了他的好些大作。我大学时虽然学的是英文专业,却对中文很有兴趣(不过当时林伦伦教授还没有到韩师来任教,无缘得见),后来阅读他谈及方言的文字,总感觉受益匪浅。年3月他履任韩山师范学院校长,之后在我们韩师的学子中,都称他为潮语文化界男神。

林教授在潮州一呆就是八年,今年八月他写了一篇文章叫《忘不了》,里面提过他对潮州的大街小巷兴趣犹深,古风犹存,他连嫁女儿都要去街上采办各用品和遵循旧俗,正应了“礼失求诸野”的古训。

因为看过这篇文章,所以当林教授说要来茶栈住的时候,我没感到意外。

那天得知林教授要来,便跟他求赠书,他半路下车去书店里把自己的书都买下来,厚厚的一摞,然后在客栈里一本一本签。

看他这么容易说话,一点架子都没有,我便又求墨宝,准备挂在大厅正中,李英群老师曾建议“茶薄人情厚”五个字。林老师(这时我已随众人改口)也没推辞就写了这五个大字,因为没带印章而说暂时收回广州,盖了章之后再快递过来。然后是我要求合影,排队合影的还有角落掌柜,还有我的学生……第一次见面哦,我都有些汗颜,但是林老师脸上一直带着很可亲的笑容。

饭后我们一起去逛古城老街巷,林老师很感叹在潮多年,没有如此好好逛过街。说之前每次都是公事,巴不得快点走完。看到各巷子里刚贴的宣传画和宣传标语,瞄一眼便指出哪些地方使用繁体字是违反宣传法,哪些地方有错别字,这个过程中,我感到与语言学家逛街确实跟平常的逛街不同,收获总是令人惊喜。

林老师对于潮州谚语的见解,是我最为欣赏的地方。对语言学我是外行人,我能记住的是一些跟生活有关的细节,比如他提出,“胶己人”应该写为“家己人”更合适。“胶己人”其实已经是一个很普遍的称呼了,百度百科都收录了“胶己人”的条目,也就是说,这个词已经被大家习非成是了。而林老师指出,不管从义或者从音讲,这个词写成“家己人”无疑更加贴切和准确,这是一个语言学方面卓有成就的学者对一个细节的考究,即深刻又接地气,让人过目难忘。

很多常见的俗语,我一直不知道怎么写成文字,看到市面上一些“翻译”,都觉得音到神不到。直到看林老师的翻译,才觉得音神俱到。比如“食父兄,趁私家”这一句,只有潮汕人才知道“趁私家”这三个字译得多么巧妙。而网上流传久远的笑话,关于“像公鸡打鸣”一般的“很难学”三个字的潮州音,林老师认为应写作“好恶学”,不但说明了原因,还指出潮汕话在喉塞音方面有优势,唇齿音方面有劣势。

也许因为对林伦伦教授的文章读得太多,虽然在“潮州角落”茶栈是第一次见,却倍感亲切熟悉。而林老师比我想象中更多的一点是他的风趣诙谐。我们坐在庭院的玉兰树下聊天,当我说到想转载他写李英群老师文章的时候,林夫人说好,你们就这样互相吹捧吧。大家都愣了下,说您怎么突然来这么一句,真不贴切。林夫人笑着说那应该怎么说?林老师说,应该说互相“雾叽”(挠痒痒)吧。话音刚落,笑倒一大片。林夫人边笑边说:“你敢说我不敢听啊。”林老师说,你看这句效果多好,大家笑成这样。

他喜欢茶栈里的趟栊门,让我拿着他的手机在那里拍个照片。我犯了摄影人的毛病,左拍拍右拍拍,他很配合,朝这边笑,朝那边笑,我发现林老师笑容一直没有变化,很自然淡定,因为据我的经验,平时人物被拍久了,脸的表情总是会僵硬起来,特别是有一大群人在围观的情况。我说林老师气场真大,大家都这样盯着你摆pose你一点也不在意当她们没有的。林老师说,这才几个人!……也是,平时他都是会场成千上万人的…我把单反拿出来,他说噢,我要赶紧去换个衬衫,然后真的去换了。相处短短一天,林老师的学者气,大方,天真,风趣,在这些小事情中可窥一斑。

第二天林老师离开后,我们在







































如何治疗白癜风快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ozhouzx.com/czstc/7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