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正在消失的18个老行当,12种经典小

潮州12种经典小零食,你还记得多少?

小伙伴们,你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吃过的那些潮州零食吗?

童年的回忆是最美的,特别是食物的回忆,有些食物虽然长大后很少再吃到也没有记忆中的味道了,可是那种味道会一直留在心里。童年的味道,不光是好吃,更多的是一种眷恋的情怀。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罗列各种各样的潮州零食哟!

潮州小伙伴们,快来寻找你小时候的味道吧!

1猪油糖

  在小店一毛三颗的猪油糖百吃不厌,至今为止还难以忘记唇齿留香的感觉。当时对于小孩来说,实在是一种“猪油糖尼古丁”啊~

2风吹饼

  薄得连风都可吹走,吃时拌点麦芽糖,酥脆带着麦香,那种童年浓浓的古早味又回来了。如果世上曾有一种风吹饼出现过,其他饼都会变成将就,而我不愿意将就~

3傻怕(又称枕头仔、油酥仔)

  有多少人还记得傻怕这东西,以前是一角四粒,甜甜、脆脆、香香的,吃完嘴巴红红滴。或许现在我们已经逐渐遗忘了这些乡里土气的小吃,但这颗小小的红枕头却承载着我们无数童年的回忆。

4八宝炉窗土梅花炭

  小时候满满的回忆,还是小时候的味道,一款潮汕的经典零食,真是超酥超脆超好吃~

5猪耳朵

  潮汕80、90后的零食之一,小的时候经常吃,它的形状跟猪耳朵是一样的,所以叫猪耳朵。脆脆的,味道有点甜,很是香,嚼起来还嘎巴嘎巴的~

6仙城束砂

  口感香脆,落地即碎,吃起来既有花生米香味,又有白糖清甜,入口轻轻一嚼,即成碎沫。嘿嘿,果然很适合喜欢吃花生的我!

7铁钉条(兰花根)

  不同家做出来的口感和大小稍微不同,上等的应该是脆,而不是硬。色泽金黄油亮,大小均匀,甜而不腻,质脆酥香。兰花根具有:香~脆~甜而不腻等特点,吃起来令人回味无穷,吃了还想要吃!根本停不下来~

8蜂蜜沙爹鱼串

  当沙爹遇上鱼,甜甜的沙爹味和糯糯的鱼香鲜味,吃起来回味无穷,直接挑战你的味蕾~

9罗D(粘花饼干)

  印象中罗D是一种泰国传到潮汕的零食,上面那个很像小时候吃的塔糖,不过我喜欢下面的饼干,有没有唤起你儿时的回忆呢?你看,我是先把花吃掉,还是先把饼干吃掉呢?顿时勾起童年记忆了......

10小春卷

  又一怀旧零食,油炸小春卷,大家还记得吗?童年小吃,酥脆且带着一点点甜的黄金小春卷,可是潮汕小朋友们的最爱哦!

11绿豆饼

  传统美味,经久流传,味道香脆,无生油脂味,绿豆沙馅细腻香柔,松脆表皮爽口酥香。饼皮由多层薄皮叠成,口感具佳。无添加防腐剂,健康美味,老少皆宜。呷一口馅饼,抿一口茶,任由时间溜走!

12糖葱薄饼

  糖葱薄饼是潮汕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小吃。把三张薄饼叠摆成品字形,中间放两块糖葱,洒上碎花生米黑白芝麻加上一根香菜,包起来,就是美味可口的糖葱薄饼了。让每位潮汕人心心念念的糖葱松脆,吃起來可是很有层次感的哦~

潮州正在消失的18个老行当,你见过多少种!

老手艺人,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称呼我们更多看到他们活在记忆里,活在怀念里,有一天,或许要在博物馆里占据一席之地。

如今潮州,这些老手艺人也是越来难以看到。印象中老市区许多传统工艺店也逐渐被一些服装店替代。

这些还在从事这项工作的普通劳动者,他们是最平凡最伟大的艺术家。

“时代不同了”,这是不少老行当传承者们的感慨,同时,更多人却在感慨“传承者在哪里”这件事。在老行当这个宝库中,蕴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更有着许多童年难以泯灭的美好记忆。

——当那一声吆喝或召唤响起,唤起的是熟悉的味道。

  在下面这些图里,有属于你的童年印记吗?

1、钉秤

做秤是个精细活儿。在这“斤斤计较”之间,做秤人付出了他的青春与汗水:精工细作,毫厘必究,只为了手艺人的那份承诺。年复一年,青丝变白发,不变的是那份公道,在秤杆子上,也在人心上。

2、捏面人

面粉,刮子,竹篓,梳子,剪刀是捏面人的基本行当,灵巧的手捏出了一辆五彩疯癫的世界,一直很喜欢看捏孙悟空,这个神奇的记忆着我们带回了美好的童年。

3、吹糖、画糖

融化成°C高温的麦芽糖,经吹糖艺人收口并用,五颜六色的糖料变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或者通过一把勺子挥舞,便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糖画。这是一个神奇的艺术,是一个古老的艺术,也是一个濒临失传的民间工艺。为了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我们应该留住她,保护她。

4、铜匠

走街窜巷的铜匠担,修铜锁,配铜把手,制铜酒壶等;这些业务始终不变,而改变的只是不断精湛的技艺。锤敲、炉熔、锉平、雕刻、下钻,人们见到了铜香炉和铜酒壶上的龙、凤、寿星和神仙就这样来到你的眼前。现在就连在打铜街,难觅其踪影。

5、挽面

旧时无论城镇、乡村,妇女很少到理发店理发,当时主要靠一些从事绞脸手艺的妇女为她们绞脸。一根细线、一双巧手,靠手、口配合,为妇女绞去脸部的汗毛、汙物等,使其脸部整洁、容光焕发!

6、磨剪刀、锉刀

在老街深巷,“嚓、嚓、嚓。。。”一路“惊街”,一声吆喝--“磨剪刀,菜刀。”可忙坏了家庭主妇们,纷纷找出钝刀,锈剪子,循声而去。

7、修钢笔

曾经何时,拥有一支钢笔是一种时尚和身份的象征,更是一种知识的代表,使用和修理往往相伴而生,在商品尚不能达到如今的丰富之时,修钢笔者对于使用者来说就是“装备保障”。其价值就体现在:简单的配件,只有他才能把“整”好钢笔能像原先一般地流流下水。

8、剃头匠

借助推子、刮刀、剪子、梳子等简单工具,老师傅按照客人的要求,十指运动,左右配合,工具轮番上阵,上下兼顾,协作,半个小时后,由长变短,面目一新。特别是其刮脸、掏耳的技术,更是让你浑身清爽,耳鼻舒畅,更重要的是,只需3-5块钱。

9、精修钟表

精修钟表的人心细如发,心静如水。放大镜、酒精灯、镊子,还有灵巧的手是他们的兵器,他们让凝固的时间行走,而他们却仿佛停留在时光之外,小作坊里凝固了他们的人生画卷,见证了时间的游走。

10、蒲编工艺

一把把散发着清香而又有弹性的蒲草,在匠人的手中来回穿梭。

就在这样简单又有节奏的动作之后,一个个小巧玲珑,精美绝伦而又实用的蒲包、蒲草篮子等展现在面前。

11、老扎匠

粗细不一的藤柳在扎匠粗砺而灵巧的手中来回穿梭,如乐手在调琴弦,就在这简单又诗意的劳作中,一件件精巧、优美、实用的藤制品孕育而生,如同凝固的音乐。

12、老银匠

火熔是制作华彩金银工艺品的传统工艺的一道关键工序。借助一个弯管,用嘴吹气来控制火苗、温度,“吹”向重点,充满童趣的动作,却是在千“吹”百练之后。

13、补锅

“补锅噢,补锅噢。。。”听到这样的吆喝,仿佛回到了从前,谁家的铁锅坏了,拿出来;补锅匠支起小火炉,拉起风箱,化上铁水,将铁锅的小洞清理,手上托着一块垫布,布上放些木屑,对着锅的小洞,从背面把溶化的铁水倒到小洞上,布棍一顶,片刻时间补好的锅就能烧菜了!

14、篾匠

一把简单不过的篾刀,却功夫了得——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可都是技术活。编个筛子,精巧漂亮、方圆周正;织个凉席,光滑细腻,凉爽舒坦。篾匠用一双巧手装扮了我们绿色的生活。

15、铁匠

“半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千锤百炼人”是旧时铁匠师傅的真实写照。

一张铁砧,几杆铁锤,几把夹剪,风箱、火炉是打铁人的基本家当,将锻打的铁块,烧红放在铁砧上,大锤、小锤轮番对打,一件件锨、耙、镰、犁、铲、刀、叉、钉等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工具、用具便打造出来了!

16、装裱技艺

灿烂秀美的国画是华夏三大国粹之一,世人皆赞。如果没有装裱,其神其骨都不能充分展现。看似简单的画页裱底排刷来回、轻宛的上板,无不渗透出装裱者艺术素养和美的追求。装裱是国画的支持,是幕后英雄,是“译制片的配音演员”。

17、木雕工艺

木雕的品种繁多,浅浮雕,深浮雕,娄雕,空雕。

原本扑拙的木头在工匠的手中有生命力。人物、花草、虫鱼在木头上重生,成就了一幅幅格调高雅、寓意深刻的文人画。

18、刻章

将章胚打平,写上字,固定在小小的夹床上,用刀刻。至于阴字阳字、隶书行书,全都按照客户的要求,尖口刀和平口刀如何交替使用,全在于师傅指力的控制。在电脑刻字机已经面世多年,手工刻章就像日益稀少的珍稀动物一样。键盘已使笔纸不再辉煌,即时有人会刻上几刀,但有多少人能写出各种字体,让人信服的反字。

这是属于70、80、90后的回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不代表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ozhouzx.com/czstc/80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