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在学习中思考,在研讨中提升”,这是工作室的理念。刘德芬老师自己铭记了,也把这一理念传给了自己的徒弟——江东镇元巷小学谢楚霞老师,这是一种正能量的传递,这更是一种感人的、值得提倡的好做法。
谢老师的教学反思,对自己上的那节童谣课《潮州八景好风流》进行了全方位的解剖,细致、深刻,媚媚道来,亲切自然,值得点赞!
《潮州八景好风流》教学反思
潮安区江东镇元巷小学谢楚霞
潮汕话作为保留古汉语成分最多的地方方言之一,是汉语这顶皇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而植根于潮汕文化沃土中的潮汕童谣,不仅朗朗上口、童趣盎然,富有节奏、声韵的美感,也是潮汕孩子学习潮汕方言,形成语言体系的一盏明亮的指路灯。
我执教的《潮州八景好风流》这首童谣,选自潮汕文化读本(一二年级)第20课。这是一首广为人知的童谣,用简练的词语,响亮的韵律,呈现了“风流湘桥,廿四亭阁,十八梭船,鉎牛默守”的一个个鲜活的画面。既描述了广济桥作为古代第一座启闭式桥梁的特征,又记录了韩江发大水冲走一只鉎牛的故事。这节课执教的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鉴于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的年龄特点,我主要是从以下几点进行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课一开始,我就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潮语翻译”的情境,让学生把老师说的普通话翻译成潮州话,把孩子们的兴趣立刻就引到“潮”上来了。
二、形式多样,诵读童谣。
这个环节旨在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去表现童谣、交流童谣,以此激发学生喜爱童谣,热爱家乡的情感。比如,引导学生按不同的节奏、速度、力度诵读童谣,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无限的。在老师引导的基础上又打出了新的节奏,变换出多种形式来表演童谣。歌表演是低年级孩子最喜爱的表现形式,在诵读童谣的活动中,我还采用了“唱歌册”、“唱潮曲”的潮州本土特色的文艺表演方式,让学生在歌唱中尽情放飞自我。这些潮味浓厚的乐曲,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诵读兴趣。课虽已结束,但我相信,这首朗朗上口的童谣和精彩的歌表演,一定会不时萦绕在孩子们耳畔。
三、巧用微课,引用视频。
这节课,我借助微课、视频等媒体教学,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微课“潮州有座湘子桥”,介绍了湘子桥的地位、前世今生及构造,生动形象的讲解,使学生直观地感受湘子桥的美丽壮观,又了解到湘子桥的历史以及楼台、鉎牛的样子、梭船是怎样连接的等一系列问题。故事视频“仙佛造桥”,仙佛斗法,难分胜负,使这座古桥更具神秘色彩。媒体教学的运用,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四、拓展延伸,创编童谣。
这个环节安排在学生感受了潮州八景的美丽壮观之后,让学生模仿《潮州八景好风流》这首童谣进行创编。这既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也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尽管创编的童谣略带青涩,但折射出来的是一种创新精神。学生创编的童谣还能押韵,多么难能可贵啊!课堂上,看着他们声情并茂地朗读着,我在心里默默地给他们点赞。
在本课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
一、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在拓展练习这一环节时,课堂纪律较乱,误了一些时间,以后要在组织教学工作方面努力。
二、在诵读童谣环节,可借助一些器具进行打击,既动手又动口,这样学生更乐意参与。
三、教学时对学生的评价太少,特别是小组的合作学习,而且评价的方式也太单一,如果在学生讨论的时候适当地增加一些学生的互评,效果会更好。
四、在感知潮州八景的同时,单一的以教师讲解为主,未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来讲认识的八景景色,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
五、教师在教学中教态不够自然,语调比较平淡,亲和力和吸引力有待提高,课堂的应变能力也不够强。这些不足都缘于平时参加教学教研活动比较少,由于自己教学经验不够丰富,探索不够深入,还有很多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今后需积极投入到教学教研活动中,积累更多的课堂实践经验。
潮汕童谣的教学,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尝试,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教完《潮州八景好风流》这首童谣之后,我深刻地体会到,给学生搭建一个激情澎湃、展现自我的舞台是何等重要。我深感作为新时代的教师,特别是潮汕地区的老师,应该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对潮州文化的传承责任。这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努力!
xsl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