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平,这个可能你有所耳闻但未必深入了解的地方,其实藏匿着无数的美食瑰宝。它位于广东的最东端,与福建省诏安、平和两县相邻,北接广东大埔县,西与西南和广东丰顺县、潮安县、澄海县毗邻,南临南海。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饶平成为了客家方言和闽南方言的交融之地,全县因此通行着两种不同的方言,大致以新丰镇为界,南北各异。饶平县占地面积广阔,美食更是琳琅满目,其中黄冈糕仔、黄冈宝斗饼以及饶平海石花等特色美食,更是让人垂涎欲滴。
黄冈糕仔,这道饶平特色的中秋贡品,其制作工艺颇为讲究。主要采用脱皮绿豆为原料,辅以糯米、白糖和脱皮白芝麻,经过蒸晒豆、碾粉、熬糖、搓粉、压制成型和晾晒等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小巧玲珑的铜印模具上,刻着“福”或“囍”字,以及花朵等吉祥图案,为这道贡品增添了独特的韵味。在饶平,糕仔不仅是中秋佳节的必备之选,更承载着人们祈求安康的美好愿望。
饶平县城黄冈镇,有一款独树一帜的饼食——宝斗饼。其外形八角四方,犹如小巧的斗仔,因而得名“宝斗”。这款饼食不仅美味可口,更蕴含着饶平人民的匠心独运。宝斗饼以其鲜艳的色泽、松柔的口感、甜美的滋味和醇厚的香气,成为了海内外乡亲的心头好。
饶平的另一道特色小吃是海石花,这款历史悠久的佳肴在当地民间有着“自有黄冈埔便有海石花”的说法,足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尽管名字中带有“花”字,但海石花实际上是一种生长在岩礁上的海藻类植物。因其富含胶质,经过洗净煮熟后,会自然冷却凝固,形成果冻状的美味。
饶平县浮滨镇大新溪村的咸牛奶,是一款拥有百年历史的绿色健康食品。自清朝乾隆年间起,当地人就已开始制作这种独特的牛奶制品,其香味浓郁,不仅具有开胃消食、去腻滋补的功效,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受大众喜爱。至今,这一传统制作技艺仍得以完好保留,成为饶平地区不可或缺的美食符号。
岭头单丛茶,这款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茶饮,其起源可追溯至清代。在96年至年间,浮滨镇岭头村的茶农们在双髻娘山腰茶园意外发现了这种茶,并成功试种。到了98年,国家农业部正式将其命名为“岭头单丛”茶,并在年荣获“全国优质名茶”的称号。更进一步,在年,该茶又被国家农业部评为“绿色食品”,并被特别指定为“国宾茶”,彰显了其卓越的品质与地位。
在黄冈河支流畔的浮滨镇溪楼村,一项独特的传统习俗源远流长。每年农历正月初五,村民们都会举行盛大的拜年、祭神活动,并伴随着赛大鹅的激烈比赛。这里的赛鹅并非寻常家鹅,而是经过溪楼村民精心培育的特有巨型鹅种——狮头鹅。因其公鹅头形酷似雄狮,故得名狮头鹅。这一传统习俗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更彰显了村民们对这一鹅种的深厚情感与精湛的饲养技艺。
红糟肉,亦被称为糟母肉,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客家美食。其制作工艺颇为讲究,需以糯米、红曲以及糖和盐经过发酵酿成糟母(红糟),随后将鸡肉、鸭肉等优质肉类浸泡其中进行腌制。这样制作出的红糟肉,不仅散发出迷人的酒香与肉香,还兼具滋补养生的功效。饶洋镇的红糟肉历史悠久,可谓与饶洋镇同生共息,世代相传。
饶平饶洋镇的米粉历史可追溯至三百年前,当地人民巧妙地将大米加工成米粉,历经磨浆、脱水、臼夯、水蒸、切丝、晾晒等多道精细工序。这种米粉质地细腻,晶莹剔透,既可蒸煮,又可炒炸,搭配各式汤料或佐料,便能调制出各地独有的风味,让人百吃不厌。
深藏在大山之中的饶洋黄栀豆干,曾一度鲜为人知,却成为了当地人餐桌上的常客。这种豆干选用的是来自西岩山上未曾施肥的优质黄豆,经过当地特有的黄石碴矿泉水浸泡和石磨研磨后,再经过一系列精细的工序,如烫浆滤渣、酸浆点制、包块成形、火煮染色以及上串吊挂等,最终诞生了小镇上独树一帜的美食——饶洋黄栀豆干。
饶洋镇自建立以来,便开始了麦芽糖的独特制作工艺,这一传统已延续了数百年。值得一提的是,麦芽糖不仅口感独特,还具有显著的抗龋齿性。特别是其中的潘糖(Panose)成分,对于预防齿垢的形成具有显著效果。因此,麦芽糖的制作与销售不仅承载着历史传统,更展现出可持续发展的广阔市场前景。
鱼饭,亦可称为冻鱼,是潮汕地区独有的一道美食。在港澳以及广州、深圳等地,它又被称作“潮州打冷”。在潮汕的饮食文化中,渔民与大海共同缔造了这份美食传统的延续,使得鱼在潮汕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对于他们而言,“以鱼当饭”不仅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象征着鱼与米同等重要的地位。
深坑茶叶,源自饶北山区的深坑村,地处百花山(即待诏山)的山腹地带。这里,众多茶枞繁茂生长,其中多年树龄的茶枞便多达余棵,更有40余株单丛茶,各具特色,香气扑鼻。这些茶叶经过精心采制,品质上乘,黄枝香、杏仁香、暹卜香以及芝兰香等香气独特,赢得了海内外的广泛赞誉。
鼠壳草,这种具有祛痰止咳功效的草本植物,在中医里常被用于治疗咳嗽痰多、气喘等病症。而它同样可以摇身一变,成为制作各种小食的原料。鼠壳粿,便是其中一种利用鼠壳草制作而成的美味。这种汉族传统小食,在广东饶平地区深受喜爱,每到潮汕民间年节祭祖时,鼠壳粿更是不可或缺的祭品之一。
马岗如意大饼,这款源自清朝中期的美食,历经五代人的精心传承与不断改良,已成为地方上的知名佳肴。其制作工艺极为考究,选用上乘原料,经过巧妙搭配,形成了独特的“皮中皮,馅中馅”结构。大饼外皮酥脆,内里鲜嫩,口感与风味俱佳,令人回味无穷。
三饶饺,这款融合了云舌与水饺精髓的美食,经过当地厨师的巧妙改良,焕发出独特魅力。百年老店东门饺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以其皮薄肉嫩、汤水清甜、美味非凡而深受食客喜爱。周边省市及香港等地媒体纷纷前来报道,更是让三饶饺名声远扬,门庭若市。
汤溪的鳙鱼头汤,承载着深厚的美食历史。民间世代相传的独特秘方,使得这道汤品别具一格。选用汤溪水库中鲜活的大鳙鱼,其鱼头肉质细嫩、肥美无比,口感鲜甜且滑嫩。在寒冷的冬日,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鱼汤,不仅能暖胃,还能聆听那些关于汤溪水库的动人故事,真是一种别样的享受。
选用饶平本地肉质上乘的鸡,以耐火纸和牛皮纸精心包裹,再在石垒成的窑中,经过传统的打窑工艺,以适宜的温度和精准的时间进行焖烤。这款窑鸡不仅继承了传统窑鸡的精髓,更融合了卤味与烧烤的双重风味,成为独具饶平特色的美食佳品。
端午节期间,大城所特有的“鼎翻”习俗盛行,这一民间传统历史悠久,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所城镇所城社区独树一帜的美食象征。由于周边乡里鲜有此习俗,使得“鼎翻”在独特性和稀缺性的同时,也拥有着广泛的吸引力。作为大城所不可或缺的特色美食文化,其保护、传承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樟溪,这个古驿道穿越的地方,一直以来都是商业繁荣的见证。在这里,豆朥饼、咸酥饼、大面鹿等特色小食层出不穷,其中尤以豆朥饼为翘楚。历经百年沧桑,樟溪饼食依旧散发着诱人的乡土气息,成为人们心中难以割舍的特色美食。
浮山,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孕育了独特的柿饼文化。这里的柿饼,以其“源裕隆”和“正大”两大老字号品牌闻名遐迩,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便远销东南亚一带,历经二百多年的风雨沧桑。柿饼的制作,凝聚了柿农们世代相传的智慧与经验,经过长期实践与不断摸索,才得以传承至今。如今,浮山镇已有四十余家柿饼制作加工点,遍布汉塘村、坪洋村、荔林村等地,更进一步形成了坪洋柿饼加工区,打造出一条别具一格的柿饼街,实现了从分散到集中的经营转变。
浮山镇的浮山薄饼,承载着百年的历史底蕴。其独特之处在于,口感既有嚼劲又不失柔韧,既无过多油腻,又甜度适宜。如今,在圩埠中,依然可见“金记”等四家饼铺,它们共同见证并传承着这份充满老墟韵味的特色饮食文化。而薄饼上那贴着的艾叶,更是成为了其独一无二的特色标识。
高堂镇,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世代相传着种植萝卜和腌制菜脯的习俗。这里的人们结合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精心腌制出美味可口的萝卜干,不仅塑造了“高堂菜脯”这一享誉一方的品牌,更推动了萝卜种植面积的持续扩大。20年月,高堂菜脯荣获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进一步彰显了其作为区域性地方特色品牌的魅力。
“渔民牌”饶江鱼露,历经近百年传承与创新,选用鲜鱼为主料,遵循传统工艺,结合现代科技,经过日晒夜露、天然发酵与科学配制,打造出营养丰富、口感鲜美、色泽澄明的佳品。其独特风味与卫生标准,使其成为厨房烹饪的绝佳选择。
饶平白斩鹅的制作过程颇为讲究。首先,将鹅身上的细毛仔细拔除,内部彻底清洗干净。接着,把处理好的鹅肉放入锅中,加入足够的水和料酒,淹没鹅肉,用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煮。经过约小时的焖煮,鹅肉熟透后取出,精心分斩成盘。最后,搭配特制的酱料,即可享用这道鲜嫩多汁、美味可口的佳肴。
西岩茶的制作技艺,涵盖了初制与精制两大工艺,总计达到2道严谨的工序。初制工艺包括晒青、凉青、做青(浪菜)、杀青(炒茶)、揉据以及干燥六个关键环节。而精制工艺则涉及归堆、拣剔筛末、拼堆(分级)、烘焙(提香)、摊凉及包装六个步骤。
制作浮山手擀面的技艺,首先需要将淡盐水缓缓倒入面粉中,随后用筷子轻轻搅拌,直至形成面絮。接着,双手将面絮揉搓成光滑细腻的面团,并盖上湿布进行醒发。经过5分钟的醒发后,再次揉搓面团,使其更加筋道。在案板上撒上适量干面粉,将醒发好的面团压扁,并四周擀开,直至形成薄如蝉翼的面片。最后,用刀将面片切成宽窄均匀的面条,并在切好的面条上轻轻撒上一些干面粉,用手抖散,即可享用。
高堂焖的制作材料包括萝卜丝、花肉、腐乳、大蒜、香菇、蚝和猪油。其烹饪方法与菜饭颇为相似,需要将食材进行爆炒,然后与米饭一同放入锅中煮制,最后搅拌均匀,即可品尝。
海山紫菜的养殖遵循着一定的时节。自每年十二月末开始,便会精心挑选菜母,为来年的种苗培育做准备。紫菜种苗的培育过程十分严谨,首先需要对室内水池进行彻底的消毒,并经过淡化和净化海水的过程,精细调节水温。随后,将优选的菜母放入经过消毒的贝壳中,用绳子将贝壳串连起来悬吊在室内水池内。当菜母成熟后,会自然裂变释放出孢子,这些孢子会附着在预先准备好的网具上。经过室内的精心培育,紫菜长至约2公分长时,便会在农历八月中旬前被移至海区养殖场进行吊养。到了农历九月底,紫菜长至约20公分时,便可开始收获第一造,此后每隔5天左右便会收获一次。收获后的紫菜,经过几次淡水的漂洗以去除杂质,随后被制作成饼状晒干,最后贮存于干燥的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