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总图》
宋、元、明初时期的中国古地图,传世极少,除保存下来的十几幅石刻地图外,在古代书籍中还存有一些,我们称之为版刻地图。但这些书籍中的古地图,历经数百年的板荡流离,现在能见到的实物寥寥无几。而明初编纂的巨型类书——《永乐大典》收录并绘制了部分精细的宋、元、明初时期的地图。这些难得一见的珍贵地图,也正是中国地图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史料。
《永乐大典》,明成祖令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辑而成。始于永乐元年(年)七月,告成于永乐五年(年)十一月。初名《文献大成》,后经增补,更名《永乐大典》。共卷,册。编成后,未能刊行。嘉靖四十一年(年),明世宗为防《大典》被毁,选礼部儒士程道南等照原本重录。重录本于隆庆元年(年)告成,与永乐正本的格式、装帧完全一致。正本原藏文渊阁,副本藏皇史。由于《大典》深藏内府,民间不得窥视,一般官僚也无缘寓目,因此,有关《大典》的猜测也很多。明亡之后,永乐正本不知下落。
康熙年间,徐乾学、高士奇等人在皇家档案库皇史发现了《大典》副本,已佚不少。雍正年间《,大典》副本转存到翰林院敬一亭。由于当时管理不善,《大典》又有丢失。光绪二十六年(年)六月,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敬一亭被焚毁,《大典》几乎全部遭劫,幸存的残本多遭侵略者掠夺。目前,存世《大典》仅有册左右,分藏在8个国家和地区的30个藏书单位或私人手中。其中,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大典》册,超过了《大典》存书的半数。传世《永乐大典》数量虽不到原书的4%,经统计共有古地图幅,列表如下:
《潮州府舆图》
其中《永乐大典》卷五三四三,叙述潮州府。卷首有六幅地图,均未标注地图名称。第一幅绘出潮州府(海阳县衙驻府城)与潮阳、揭阳、程乡三县城地及所辖区域,标注出了主要司、所、案、铺的地理位置。按潮州在宋、元时期均领潮阳、揭阳、海阳三县,而明洪武二年(年)增程乡县,可见这幅地图应是明代初期的《潮州府舆图》。第二幅只绘有府城及四周自然地理,图四边标注里至,很明显当为府城及海阳县图。第三幅是城池图,该图明确绘出“州治”而不是府治。图中还绘有“路学”的建筑物,这称谓表明原地图绘画时间是元代,无疑这是一幅元代《潮州城图》。
《潮州城图》
第四幅是潮州区域总图,由于图中缺少明初增设的程乡县,同时图边四至文字中标注出漳州、梅州、汀州、惠州等宋代地名,又因漳、汀、惠三州,到了元代改称“路”,明代称“府”,而梅州即明初的程乡县,显然这是一幅宋代的《潮州总图》。第五、六两图分别为《揭阳县图》和《程乡县图》。从地理名称可知又是明代地图。从这几幅地图的内容,可以推断《潮州府舆图》及各县图,原始资料很可能取自于明初的《图经志》;《潮州城图》图上标有“路学”,应取自于元代《三阳图志》《;潮州总图》皆有南宋建置,应取自宋代的《三阳志》。
总之,各图绘画方法和形式保持了不同时期的风格。如,宋《潮州总图》、元《潮州城图》山脉用形象法表示,河流用双曲线画出,有些河湖绘有水波纹;寺庙、司院、衙署等建筑,皆绘成我们在宋元版刻地图中常见的真形符号,地名均标注于单线长形框内。而明初《潮州府舆图》图中除了城池画法采用锯齿加直线表示,道路采用单虚线外,其他地理要素基本继承了宋、元时期地图的绘画传统。《永乐大典》中的地图尽管存量不多,然而保留了一些宋、元、明初等不同时期的古地图,为鉴赏这一阶段古地图绘画特点及风格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选自《地图》杂志,内容有所删减,版权归《地图》杂志所有
分享多彩世界传播地图文化理念地图杂志合作or投稿邮箱:dituzazhisinomaps.北京治疗白癜风需要多少费用儿童白癜风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