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包括中华各民族、各民系、各地区、各种专题的文化,潮汕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潮汕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特色,弘扬潮汕文化的优良传统,对于丰富中华文化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潮汕地区的潮州、揭阳和汕头三个地级市,自隋朝开皇十一年(年)至民国元年(年)所属的行政区划称为潮州,从古揭阳县到潮州府(潮州八邑)再到汕头行署,均同属一个行政区划。汕尾地区曾于年划归汕头地区专员公署,年划出,年设为汕尾市。年,潮汕地区拆分成现今的潮州、揭阳、汕头三个地级市,是风俗相同、文化相同、利害相关的地区。“潮汕”曾用作行政名词(年至年)。潮汕商帮文化已千年,茶文化漂洋过海,享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美称,是著名侨乡,海外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近万人。潮州商帮形成于唐朝后期,兴盛于宋元明清,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商帮。他们与犹太人一样遭受过几次类似西方反犹排犹的排华运动苦难,在上世纪初被泰国国王称誉为“东方犹太人”。1潮汕文化之潮剧潮剧,因形成于广东潮汕地区而得名,俗称“潮调”“潮音戏”“白字仔戏”,明末已在闽南的诏安、云霄、平和、东山、漳浦、南靖等地广为流传,与梨园戏关系密切。
乾隆版《潮州府志》载:“所演传奇,皆习南音而操土风”,“声歌轻婉,闽、广参半。”演出剧目的唱白以闽南方言杂潮语,故清李调元认为“潮音似闽”。
2潮汕文化之驷马拖车驷马拖车是潮汕地区有名的建筑风格,整个建筑格局就像一驾由四匹马拉着的车子,故名。“驷马拖车”也称“三落二火巷一后包”,是“四点金”的复杂化。
中文名:驷马拖车 流行地:潮汕地区 词意:建筑格局 别名:三落二火巷一后包
第一进有凹形门洞,俗称“门楼肚”。进大门,中间是过渡厅,有道反照挡在正中。左右各一间房子,称为前房。一进与二进间,有天井及左右两道通廊。通廊前端各有一门通火巷,左廊的门便叫青龙门,右廊的门称白虎门,俗称为龙虎门。过了天井便是二进,二进有面阔二间的大厅,两边各有一间房子称为大房。厅的前后各由八扇禅门隔起来。二进和三进中间也有天井,天井左右各有一爿南北厅,南北厅前后两端都有厝手间,相接前后进的大房。三进的结构与二进相同,只是三进的大厅后面隔开一块狭长的暗间,称作后库。后库左右有门通后包。主体建筑两边各有一列与它平行的房子称作火巷,由龙虎门及厝手间的内外子孙门连接主体建筑。后包指三进后面的一列房子。
整个建筑格局就像一驾由四匹马拉着的车子,故名“四马拖车”。3潮潮汕文化之中国瓷都中国瓷都指的是潮州,广东辖下地级市,位于广东东部,东与福建省接壤。潮州是粤东地区的文化中心,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之美誉。
4潮汕文化之工夫茶潮汕工夫茶即潮汕茶道,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据考,在唐朝时期茶文化已经十分完善,沿海一带人们都十分喜欢饮茶,在潮汕当地更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喝工夫茶是广东潮汕人一项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事了,饭后,或者客人来访,好友相见,都是以一壶茶来陪衬。5潮汕文化之潮绣潮绣属于广东刺绣。传说潮绣创始于少数民族(黎族),其与黎族织锦同源,潮绣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构图饱满均衡,针法繁多,纹理清晰,金银线镶,托地垫高,色彩浓艳,装饰性强,尤以富有浮雕效果的垫高绣法独异于其它绣法。此外,以金碧、粗犷、雄浑的垫凸浮雕效果的钉金绣也尤为人所瞩目,宜于庙堂会所装饰和喜庆之用。潮绣,粤绣之一,发源并流行于今潮汕地区,自清代以来,潮州妇女多勤纺织,女子到了十一二岁,其母即为预制嫁衣,家家户户都会织缍刺绣。6潮汕文化之潮汕话潮州话,又作潮语、潮汕话、潮州方言,属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闽南语潮汕片。分布于广东省东部沿海的潮汕地区(潮州市、揭阳市、汕头市、丰顺县),广义上包括汕尾及海外东南亚为主的潮州人聚集地。潮州话属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的闽南语系次方言,也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之一。
来源:今日头条、潮州玩家
声明:转载文章纯属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属作者所有,如来源标注错误或侵权,请联系我们更正、删除。谢谢!海南省潮商文化研究会
传播潮汕文化弘扬潮商精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