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客家众多姓氏发祥地

白癜风的症状有那些 http://m.39.net/pf/a_6947166.html

 江梓明 蓝汉民

  闽西、粤东和赣南素有客家人的大本营之称。上杭,位于闽粤赣三省结合部,地处客家大本营闽西的腹地,客家母亲河——汀江中游的黄金水段,是汀江流域中部一颗璀璨的明珠。许多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到宁化石壁后,又陆续迁居上杭繁衍生息,再向外播迁,使上杭成为客家众多姓氏发祥地。

  一、上杭是客家大本营闽西的腹地

  上杭县位于闽西腹地,东接新罗区,西连武平县,北倚长汀县,东北毗连城县,南邻永定县,西南与广东梅州市、蕉岭县接壤。汀江横穿上杭10余个乡镇,地理条件优越,是客家人凝聚生息的好去处。

  1、上杭有着丰富的水资源

  汀江流域都是闽西客家大本营地区。据资料载,汀江全长公里,在福建省境内长.5公里,其中上杭县境内长公里,占省内长度的2/5,占总长度的1/3,总集水面积平方公里,流至广东三河坝与梅江汇合后称韩江。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的基本因素,尤其水与人类相互关系最为密切。石壁虽然地势平坦,农田较多,但水资源比较缺乏,生产、生活用水比较困难。而上杭全境溪河纵横,至今全县每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仍有27.87亿立方米,是一个水资源极其丰富的县,且开发利用较早。从明代始,各乡村成千上万条大小陂圳灌溉了农田,肥沃了土地。《罗氏万三郎公族谱》记:“宋末元初(—年),始祖万三郎公次子十郎,原籍宁化石壁,到上杭届地杨公岭(今临城镇九洲粮丰村)贸易经商,家益殷裕,该地在汀江河畔,山明水秀,田地肥沃,遂耕田创业于彼”。这份族谱史料,说明上杭因水资源丰富造就了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是客家人凝聚生息的好去处。

  2、上杭有广阔的生存空间

  上杭地处中亚热带,气候温暖温润,降水充沛,夏长而不酷热,冬短又不严寒,土壤肥沃,很适应农作物的生长。在唐代以前,县境内已有人从事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蔬菜、水果(梅)、大小麦、甘薯、杂糖(玉米、高梁)、大豆、油菜、蓝靛、花生、烟叶、茶叶等经济作物也先后逐步引种。

  明代记载,全县有耕地(包括官民田地、山塘)42.32万亩,明洪武二十四年(年)全县总人口6.87万人,劳动力以50%计算为3.4万人,人均耕地6.15亩,每个劳力拥有耕地12.4亩。丰富的耕地资源,使大批迁来的客家人能以农为本。

  手工业生产,宋代,紫金山开始采金,至皇佑元年(年)县向朝廷交纳贡金两(折合克),崇宁中期{--年),县人又在紫金山用“苦水”浸铁炼铜,南宋时期,古田人在白眉山开炉炼铁,铸造兵器和农具。“衣食之需,器用之籍”、“未尝有所独缺”。

  上杭县境内多处是乔木蔽天,松涛满耳,住在深山里的客家人以砍伐木材,结扎木排,顺汀江运往广东为生财之道;一部分客民,利用水碓、手工做纸,所产节包纸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

  3、上杭航运比较发达

  上杭处于汀江中游黄金水段。汀江由于上游、下游河道狭窄,滩险很多,而中游(从上杭回龙--南蛇渡)河段开阔便于航运,被称为汀江的黄金水域。充沛的水资源,使汀江常年可以通航,在船舶尚未兴起时,民间就有用竹、木结扎的排筏作运输工具。早在南宋嘉定六年(年),就从潮州、峰市使用木船运潮盐到上杭。明嘉靖三十年(年),炸开回龙险滩,航线上伸到长汀,从此木船可以从长汀县城直达永定峰市,航程公里。船艘之多,素有“上河三千、下河八百”之称。

  4、上杭社会环境比较安定

  从宁化石壁迁到上杭的客家先民,最盛是宋末元初。当时的宁化社会状况是:南宋绍定三年(年)二月,宁化南宋盐晏彪(头陀)聚集农民起义,周围各县农民纷纷响应,起义军发展到数万之众,席卷十数县;元至正十四年(年)饥荒严重,人吃人;元延祐二年(年)八月,赣南农民起义军首领蔡五九率部攻破宁化城,据地称王。动乱的兵灾,使本来获得立脚生息的客家先民转向外地迁移。正如《杭川丘氏洪公脉支谱》卷三所记:“惟宋南渡后,江南兵乱,四方盗贼并起,宁邑几无宁宇。公(指三五郎)与兄三四郎,弟三六郎,同负母氏至上杭胜运太拔城前奠居”。当时的上杭社会状况是,虽受宁化农民起义军攻下上杭,破县治,毁县署之扰,但后中知县事赵时钺诡计,遭镇压,很快恢复了安宁。尤以上杭畲民依山而居,占田自耕,不输赋税的优惠,也吸引了客家人跟着畲民兄弟随山而迁。

  二、上杭吸纳了大批从宁化石壁等地迁来的客家人

  根据县境内古文物遗址发掘论证,上杭早在四五千年前,甚至更远古的时代,就已有土著闽越族人和少量南迁的汉人居住生息。从宋代起,上杭优越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吸引着着更多沿汀江而下的客家人。

  上杭城里最先落籍开基的是郭氏。据郭氏源流考,开基始祖郭福安具有采矿与冶炼的学识,官至盐铁司承事郎。在宋真宗末年受朝廷派遣,携带家眷,从京都开封经皖、赣入闽,进驻汀州府所属钟寮场(时上杭县治所在地,今才溪镇荣石村),受命全权整治该地金、铜矿开采与冶炼。后在紫金山巅极目远眺,见汀江“三摺回澜”之处是一块难寻的风水宝地,随即弃官从农,携家带眷,开辟这一宝地,且取名为郭坊村(现在的上杭城),至今郭氏家庙用仍有石刻门联“开辟郭坊吾祖始,源流杭邑我家先”佐证。

  宋孝宗年间,李珠随父从江西石城迁宁化石壁,生有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五子。宋宝庆三年,木德、火德沿汀江之水来到上杭“见其山川风土之胜”,遂在上杭胜运里丰朗村定居下来。与此同期迁来的还有“陈魁春率其族众93人,移居汀江之宁化、上杭”。其中原宋澶州太守陈梅山在上杭官田定居,其女年方19嫁给年过60的李火德为次配,生三男:朝文、朝宗、朝美。

  张氏化孙生于南宋淳熙二年(年),原居宁化石壁,进士出身,诰授中宪大夫,后弃官钻研医道。南宋嘉泰至开禧年间(—年)时逢战乱,“卜处移居闽上杭”,携妻儿全家6人到上杭深坑尾官店前(今白砂镇茜洋村)定居,陈、阙两夫人共生18子,传孙,成为张氏入杭始祖,亦被称为鄞江始祖。

  丘氏,始祖三五郎(达人)兄弟3人(兄三四郎、弟三六郎)由宁化石壁迁上杭胜运里城前坝(今太拔乡)奠居,妣李、陈氏,共生10子,曰:伯一至伯十郎(其中三、六、八郎早逝)。伯七郎之子丘八郎(继龙),曾任南宋时吏部尚书,逝在宁化,其妻韩氏,率三子:惟长、惟福、惟禄,避乱移居上杭南坑。

  廖氏,唐贞观年间(~年)廖崇德定居江西宁都,宋时避战乱入闽,定居汀州宁化石壁,后迁福建延平府顺昌县合阳,崇德第9代裔孙花(实蕃)被尊称为廖氏闽粤赣始祖,生一子:昌,由顺昌县迁居上杭郭坊(今蓝溪镇觉坊村)。

  范氏入杭始祖宁壁,曾任长汀县丞,生于北宋元丰二年(年),公见宁化石壁村族多人挤,难予发展,遂携家人迁来上杭县城福寿坊中街

  开基拓业,妣徐、粱、张氏,共生11子,以百为“郎”名,排列为百一至百十一郎。

  黄氏,根据年版黄佳章主编的《黄氏笔谱》记载:上祖福建邵武市黄峭山,生于唐咸通十二年(年),卒于后周广顺三年(年),有3妻,生21子,第十子黄化、第十六子黄福、第二十二子黄井三房之裔孙天禄、三二郎、松山先后于南宋、元、明时分别从宁化石壁、长汀水口、江西樟树迁来上杭定居。

  林氏,据多家《林氏族谱》考,迁入上杭县境内的林姓有2支:万一郎(尚卿)原居顺昌县小陈坑,宋宣和年间(—年),因避毛经长汀、宁化石壁迁至上杭城郭坊村,为杭城、官庄、回龙、湖洋石田(今通桥)塘尾、旧县迳美、官庄余坊、珊瑚等地始祖;湖洋漱溪溪的林姓,是闽林开基始租林禄后裔文质,在元末由宁化经长汀、上杭白砂迁来,故文质被称濑溪始祖。

  江氏,据《江氏族谱》考,宋祥兴元年(年),上杭江氏二世祖万顷(南宋户部尚书)次子錡,号祥斋,即念二郎,妣薛太婆,与胞弟钢,即念三郎,偕嫂侄(即十八郎妣丘十六娘母子)等,由宁化石壁村迁上杭县胜运里九图四甲(今庐丰乡三坪村)开基。

  刘氏,据《刘氏族谱》考,上杭官田始祖千十郎,字丑汉,诰封御史.官授花县知府,因避垂金王贪官之巫害,于南宋绍兴二年(年),携子孙经宁化来杭,南行见乾田(今官田)之地山环水抱,钟灵毓秀,遂择地创业如斯。

  叶氏,据上杭叶氏源流考,叶氏受姓始祖叶幺第95世孙映玉,号五郎,公第五子,于南宋绍兴年间,从惠州府河源县徙上杭县来苏里中都冈头开基,为上杭中都都康叶氏开基一世祖。

  丁氏,据上杭丁氏源流考,上杭县丁氏开基始祖十二承事郎,系江西抚州府临川县人士,戊申科进士,时为北宋熙宁元年,神宗皇帝敕令丁十二为承事郎,派到福建汀州府上杭县任知县事,时县署设在钟寮场。任期届满卸任后,因为官清正,百姓力劝其留下定居,加上当时回江西,路途遥远,就留在钟寮场定居,年老仙逝后,与夫人合葬于钟寮场古寺后一里许。

  温氏,据上杭温氏源流考,上杭始祖九郎公,于北宋年间从宁化石壁迁到上杭安乡洪山塘开基,九郎公墓建在安乡圳头岗。

  赖氏,开基始祖赖标,唐僖宗乾符元年(年)征西番有功,封锦衣卫副使,升直殿大将军,由浙江省处州府松阳县移居福建汀州府上杭古田,传十一世,皆世袭将军职,至今已在上杭繁衍40余代。妣蓝氏,葬于上杭古田彝石埔。

  除上述各姓氏,罗香林先生在《客家源流考》中,还列出魏、曾、徐、饶、华、邓、巫、吴、罗从宁化、长汀迁至上杭。民国版《上杭县志》记述,从宁化石壁迁来上杭的还有:孔、包、朱、伍、官、周、胡、俞、袁、詹、严、龚等诸姓。新编《宁化县志》记述,从石壁迁到上杭的还有伊、黎、沈、龙、汤等姓氏。

  这些客家主要姓氏,在上杭繁衍生息已发展到30一38代左右,裔孙分布在城乡各地。据新编《上杭县志》“人口”载,年人口调查统计,全县有个姓氏,人以上的有52个姓氏,人,占全县总人口94%。1万人以上的有:黄、陈、丘、李、张、林6姓,黄姓人数最多,户、人。

  宁化石壁曾是客家民系形成时期的中心,位于宁化西部,与江西石城、广昌毗邻,是一片平坦开阔的盆地,包括现今的禾口、淮土、方田、济村在内,周围约平方公里。由于地处闽赣交界,地理条件特殊,穷乡僻壤,先后有多个姓氏,多批次客家人流迁此地,至明洪武二十四年(年),宁化的总户数已达户,人。但是受战火的漫延,地域的局限,人口的急剧增加,土地纷争压力等诸多因素影响,客家人只好在此稍作休整,只经数代,就扑向外面更加多彩的世界。如石壁村,过去曾同期居住过80多个客家姓氏,现仅存5个姓。

  从以上史实可知,上杭是客家大本营闽西地区的腹地,数以万计的客家儿女都曾在这一腹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发迹之后或迫于战乱或自然灾害等原因,顺着浩浩汀江不断向外播迁,至广东、广西、湖南、浙江、四川诸省及港、澳、台、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的天涯海角。

  三、上杭是海内外客家众多姓氏裔孙魂牵梦萦的祖地

  l、瓦子坪(街、巷)的考查

  近年,上杭县方志委接到不少海内外寻根问祖的来信,如广东始兴县卢氏称:“……孟坚八世孙出自闽省;属上杭大塘凹瓦子乡而居。”在粤北的翁源县,凡李、王、张、郭姓都称他们的老祖宗来自上杭的瓦子坪(有的称瓦子街、瓦子巷)。上杭县图书馆近几年广泛征集客家姓氏族谱,广东南雄两位老人送来罗姓族谱,并说“南雄大部分姓氏从上杭瓦子街搬去”。瓦子坪(街、巷)今何在?宋淳化五年(年)上杭升场为县,县治设在秋梓堡(今永定县高陂北山),随后又将县治迁至鳖沙{今白砂镇碧砂村)、语口市(今旧县乡全坊村)、钟寮场(今才溪镇荣石村),至南宋乾道四年(年)才定迁在郭坊村(今县城临江镇所在地)。城垣建筑自南宋端平元年(年)兴工,至明成化八年(年)历经年才大功告成。施工中,在北门城内大量挖土烧城砖,形成许多大小鱼塘,汀江沿县城的东门、南门、西门三折而去,故有“东无去路,西无战场,南有河道,北有池塘,嘱咐子孙,莫打上杭”之民谣。现在临城镇城北村还有“大塘面上”之地名,大塘凹并不等于现今的大塘面上,但大塘凹在城北附近是毫无异议,瓦子坪(街、巷)的由来,应该说当时因筑城垣墙面和加盖瓦片的需要,在县城附近建有许多砖瓦窑,大有象街道一样,那些地方随即被人们称为瓦子街(巷坪)。如今县体育馆、民政局、群英巷一带,这些单位和居民在基建清基时,都发现地下层多处都是碎块瓦片,可见在明朝时上杭城内确有瓦子坪(街、巷)地名。上杭宋明两朝,曾先后编修过5部《上杭县志》,但都已佚,随着岁月流逝,时代变迁,如今瓦子坪(街、巷)旧地名已无从考查,但从大多数客家氏族迁移史中都提到来自上杭的瓦子坪、瓦子街或瓦子巷,这说明他们的老祖宗在上杭得到了认同。

  2、汀江把上杭客家人播迁五湖四海,海内外裔孙魂牵梦萦上杭

  从明崇祯七年至十七年(—年),上杭连续发生了水、旱、雪、地震自然灾害,人民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爆发了以张恩选聚众起义的农民革命战争,前后历经10年,转战于闽粤赣三省。清道光二十二年(年)农历七月初七日(8月12日)夜大雨,上杭出现了历史上最大洪水,城中水深至丈余,南门城垛上可以行舟,登高四望,尽成泽国,临汀江的东、西、南民居泥墙皆倒塌,儿啼妇哭,哀号呼痛之声惨不忍闻,四乡受灾尤甚。清咸丰七年(年)春,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部下石国宗,挥师30万,攻下汀州府城长汀,上杭城虽未占领,但四乡基本都被太平军控制,转战杭川大地达9年之久。近余年时断时续发生的灾害、兵乱,使大量的上杭客家人被迫沿着汀江向广东梅州、惠州地区迁移,向福建漳州、泉州地区迁移,随后又从广东、福建播迁到香港、澳门、台湾等东南亚各地。孔、温、曾、詹、谢、龚等姓氏的上祖,既是上杭该姓的开基始祖,又是这个姓氏的入闽始祖或客家始祖。他们在上杭繁衍生息并迅速发展起来,后又沿着汀江向外播迁发展,成为人口众多的旺族,在诲内外客家各大姓氏中占据一席之地,颇具影响力。个别姓氏的裔孙如李氏,还左右着某一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成为客家各大姓氏中的骄傲,引起人们的格外注意和广泛深入的研究。这些姓氏的裔孙从上杭向外播迁到新的地域后,进一步发扬客家精神,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尽力拓展生存空间,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他们离开故土发迹后忘不了故土的亲人,忘不了故土的山山水水,自发兴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寻根谒祖热潮,有的携妻带子,有的扶老牵幼,从四面八方、天涯海角汇集祖地上杭寻找自己的根,沐浴祖地的风情,为祖地的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献计出力,给祖地的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同时,祖地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也留下他们对祖宗虔诚的身影。

  郭氏郭福安及其裔孙是早期的客家民系成员,他们在客家民系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郭福安裔孙除分布在上杭和闽西各县外,广东、江西、广西、四川、台湾、香港及东南亚等地都有。文坛巨匠郭沫若,越南郭氏宗亲总会理事郭松江,加拿大国际公司董事长郭兰秀,泰国客属总会福利委员会副主任郭金丰,台湾空军上校郭奇伟,原台湾省政府社会处专员郭永,美国杜兰大学博士、美路易斯安娜州南方大学科学院院长郭定五等都是福安的裔孙。他们中的不少人与上杭祖地都取得了联系,有的上杭郭氏研究会已邀请他们来杭寻根谒祖。年

  6月30日台湾新竹郭氏宗亲访亲团共16人已来杭谒祖。台湾原省政府社会处专员郭永一行于年冬来杭祭祖。

  李氏李木德、李火德兄弟从宁化石壁迁来上杭之后,木德的裔孙分布在上杭及闽西各县和广东、江西等地。火德被其裔孙誉为“李氏入闽始祖”“闽粤大始祖”,其裔孙播迁我国南方各省、台港澳地区、东南亚列国及欧美各地。清康熙名相李光地、新加坡资政(原总理)李光耀、台湾李登辉、香港实业巨子李嘉诚等都是李火德的名流裔孙。根据近几年的不完全统计,有居住在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尼、美国等国家和台港澳地区的火德裔孙多人次来上杭寻根祭祖,专程到上杭稔田镇官田村参拜为纪念李氏入闽始祖火德公而建立的“李氏大宗祠”。他们还为维修祖祠、祖墓、为祖地的公益事业慷慨解囊,踊跃捐资。

  张氏张化孙葬于白砂镇茜洋村李家屋背后大坪岗,墓地呈“金盘载珠”形。陈、阙二恭人合葬于离化孙墓地约2华里的官地村水尾神仙坑,墓地呈“飞凤展翅”形。汀江别称鄞江。张化孙被其千万裔孙尊称为“鄞江始祖”。

  张化孙开基上杭后,其裔孙繁衍迅速,播迁海内外,遍布我国南方闽、粤、赣、湘、浙、桂等省及台港澳地区和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其裔孙已达余万人,在台湾万客家人口中,张姓人口就有万,其中90%是张化孙的后裔。一个引入   丘氏丘三五郎迁居上杭后,历经近千年的繁衍播迁,其裔孙之多成为上杭著名姓氏,有“丘半县”之号称,且遍及海内外,仅在台湾裔孙达38万多人,如台湾“世界丘氏宗亲总会”总干事丘秀强先生所述:“吾族十之八九操客家话的都是上杭追祀始祖三五郎公脉下之裔孙(继龙公裔孙特盛)。清末著名爱国志士、诗人丘逢甲,台湾“世界丘氏宗亲总会”的主要领导成员邱创焕(原国民党副主席)、邱清辉、邱正吉等都是丘三五郎的裔孙。丘氏裔孙不仅对始祖虔诚有加,每年都有许多祭祖团前来祭祖,而且十分热心上杭祖地的公益事业建设,正在城郊兴建的“姜太公旅游中心”,就是由台湾“世界丘氏宗亲总会”出面,副理事长邱正吉先生负责筹款投资而兴建。旅台同胞丘诚先生在上杭旅游胜地“七峰山”积极捐资,在城区南门建设“思源阁”中发动其他台胞一同捐资,随后在年又捐资在上杭摩陀寨旅游区建庙、修路等。台胞丘达人先生及其夫人—年在上杭珊瑚乡圆通山旅游区捐资建寺庙、修路等。台胞丘衍洪先生年在“七峰山”旅游区捐资兴建“弥勒大佛”。

  廖氏廖花在上杭开基迄今多年,被其裔孙尊称为闽粤赣一世祖,其墓地在上杭庐丰乡立英村,墓地呈“田鸡浮塘”形。在台湾的裔孙廖松亨先生年回大陆后,热心家乡建设,动员旅台同胞集资在上杭县城建成“台北公寓”一幢,他本人投资兴办“双才鞋业有限公司”、“松亨蜜抽种植有限公司”,为家乡山地开发与建设作出了贡献。

  其它姓氏的始祖,如江姓始祖江十八郎,墓地在上杭庐相乡三坪村;黄姓始祖黄天禄,墓地在稔田镇石牌村;范姓始祖范宁壁,墓地在旧县乡石圳村;陈姓始祖陈梅山,墓地在稔田镇丰朗村;刘姓始祖千十郎,墓地在稔田镇化厚村;温姓始祖九郎,墓地在庐丰乡安乡圳头岗;丁姓始祖十二承事郎,墓地在才溪钟寮场;赖姓始祖赖标,墓地在上杭古田彝石埔;叶姓始祖叶映五,墓地在上杭中都镇都康。他们被称为上杭该姓的开基始祖,也是闽粤赣、港澳台等地该姓外迁裔孙的上祖。他们的海内外裔孙不但数量多,而且分布广,也都年年如此,一批一批地来杭寻根谒祖,以表达他们对上祖的虔诚之意。(作者江梓明系上杭县客家联谊会理事 蓝汉民系上杭县客家联谊会理事)

  参考书目:

  1、《客家学导论》(王东著)

  2、《上杭客家》第一期

  3、各姓氏族谱

  4、《上杭乡讯》、《闽西乡讯》

  5、《上杭县志》

  6、《客家源流考》(罗香林著)

  7、《闽西客家志》

上杭客家传统民俗

上杭客家传统民俗(婚姻风俗)之:下聘

上杭客家传统民俗(婚姻风俗)之:请期(送日子)

上杭客家传统民俗(婚姻风俗)之:起嫁

上杭客家传统民俗(婚姻风俗)之:闹房

上杭客家传统民俗之:乔迁誌喜

上杭客家传统民俗:结同年

上杭客家传统民俗(攀亲结拜)之:义父母

上杭客家传统民俗(攀亲结拜)之:继子女

上杭客家传统民俗(寿辰庆典)之:寿诞

上杭客家传统民俗(寿辰庆典)之:冥诞

上杭客家传统民俗(生男育女)之:过周

上杭客家传统民俗(生男育女)之:百次

上杭客家传统民俗之生男育女:弥月

上杭客家传统民俗:起嫁

上杭客家传统民俗之生男育女:十二朝

上杭乡村的“满月喊鹞婆”习俗

上杭人的崇牛习俗

红色上杭

上杭县的来历

上杭十大特产

没想到上杭山里这东西,竟隐藏千万价值?

据说,能认出10个以上的,当年在上杭一定是学霸!!

在上杭它比肉还好吃!却因为名字被误会了好多年...

那些年上杭农村里用过的老物品....

上杭人挺住!接下来的一个月,将是一年中最穷的日子…

回到年的上杭!20年,我们变了,上杭也变了!泪奔了!

福建铁路网最新规划来了,有一条铁路会经过上杭县城!

上杭的这种野味,你多久没吃了??

曾经的上杭“村霸”没人敢“惹”?如今我要曝光他!

这样才叫风水好,看懂的上杭人要发达了!

上杭人冬天脚部粗糙开裂怎么办?后悔这么晚才知道!

上杭40年前的“万元户”现在值多少钱?答案吓死你!

上杭人小时候常干的这些事,现在想想确实好“变态”…

上杭人种田再也不用这么辛苦啦!农村惊现割禾(wao)、晒谷、收谷神器……

上杭人的前半生,看着看着看哭了!!!

上杭家长们切记!!千万不要让小孩在电梯这么做....

厉害了上杭!作为全国10个代表之一晋京参加建军90周年活动,如此高规格的讲话中三次提到古田!

在上杭,你曾用过扁担挑水吗?说明你已不再年轻!

本地习俗┃上杭民间奇招——叫魂,你有没有被叫过?

上杭客家习俗:“打灶头”

回到年的上杭!20年,我们变了,上杭也变了!泪奔了!

在上杭,你曾用过扁担挑水吗?说明你已不再年轻!

上杭人关心的关于双龙高铁新进展!(附3D演示动画!!!)

上杭一块年的石禁碑追回啦!碑文宣扬生态环保,要求村民保护山林!

如果在上杭结婚,很可能你要经历这些事!

那些年┃上杭夏天很简单一碗猪油和酱油拌饭、一碗腌菜下稀饭...

大调查:上杭后生哥子,您最想娶上杭哪个乡镇的妹子?

上杭的大岁子、细妹子,瑾瑾转入摘“番豆”咯!

在上杭混,必须牢记这些“潜规则”!

百位旗袍佳丽惊艳才溪!荷塘“乐”色首届荷花节,高颜值引发全城围观!(内附高清大图视频)

谁认识这对夫妻,出名了!上杭朋友圈都在疯传......

上杭的“稻草人”,你敢不敢再“任性”些?

上杭大妈大叔快看,今年割禾就用它了!只需元

上杭第一美女找工作,这份简历震惊全国

30年来他的身份多次变化,只为守护上杭这个地方!

阉鸡,上杭这个即将失传的绝活,你见过吗?

上杭客家山村的“三活计”,可圈可点的奋斗史

上杭家里有这种碗的小心了,看完一身冷汗,赶快告诉身边的人

上杭人小时候穿过的爆款,太时髦了!

上杭县最早的公路,解放前就建好了

我们分手吧!因为你是上杭人

上杭能成为今天的样子,原来竟是因为这个人......

上杭萝卜干的来历——黄毛仙传授萝卜干

姑娘们,要嫁,就嫁到我大上杭来吧!!!

上杭人小时候的坐笼(坐栏子),你还记得吗?

上杭烧鱼白——客家媳妇的精细之作!

民国时期的上杭竟然是这酱紫滴!

上杭惊现一神童,她神奇的本事给各位家长带来启示!

公安部发声!今天,上杭人都在传这个小伙子!

天呐!上杭人的感情居然是靠"打"出来的!

今天上杭、连城、长汀...整个龙岩朋友圈都在疯看这个小男孩!

上杭老表“炸”出来的美食,看到就嘴馋~

上杭野谈拾趣:太平汤的由来

上杭人结婚迎亲时,这些行为是绝对不可以做的……

上杭姑娘出嫁都要撑红伞?真相原来是...

忘不掉的上杭“乡味”,抹不去的农家记忆

上杭猪血粉——客家乡亲分享的第一道杀猪菜!

上杭人,你知道客家“七子”是什么吗?

上杭在元朝、明朝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大事?

属于上杭的记忆,地道的农家味!

我从小上杭农村长大!以前我的日子是这样的……

我是上杭乡下人!以前我的日子是这样过的...

古代上杭清官诗联

上杭人出生做三朝、满月、过周,你知道的有多少?

上杭山野藏着的“天然高钙丸”,小时候当零食吃,现在你还记得吗?

上杭几个村名的原称和由来你知道吗?

我来自上杭农村,你会嫁给我吗?

上杭土话知多少,咱可不能忘本

上杭人你还在吃杨梅?速看,别怪我没告诉你!

所有上杭人,农村几大岗位空缺,急需你的加入!

没想到上杭人做屋竟有这么多讲究!

我是上杭客家人,整个五月别来找我了,我已经有节目了!!!

上杭方言

上杭客家人的“曼哩”文化

上杭客家人讲究的风水,原来在这里!

上杭话“劳动”怎么说?

上杭乡镇圩日剪影,你还记得那些年“赴圩”的日子吗?

上杭人做事为什么都喜欢“拣日子”?

上杭人自制梅菜干,不爱扣肉独爱梅菜,你也可以会!

上杭人常吃的这种笋竟然可以防癌?再苦也得吞下去啊!

上杭的“na”粄,咸香可口,你晓得做吗?

那些年,在上杭农村割猪草的日子,你还记得吗?

如果你在上杭农村曾用过扁担挑水,说明你已不再年轻!

上杭人口中的“鸡倾子”,竟藏有黄金!不知道的赶紧看看吧

那些年,我们在上杭一起“偷”过的李子!

陈嘉庚创办上杭公学

在吃货眼中,上杭的地图会不会是这样子的?

上杭人住在小区里,一定要了解这14条物业法律知识

很多上杭人都是坐这个长大的!满满的回忆......

这些农村手艺人,值得每个上杭人记住!

{原创}家乡的“老味道”

天呐!上杭人的感情居然是靠"打"出来的!

  上杭,位于闽西的中心地带,东接龙岩,西界武平,北倚长汀,东北毗连城,东南邻永定,西南与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接壤。全县东西宽69公里,南北长78公里,总面积平方公里,其中丘陵山地约占80%,地势从东北向西南倾斜,属高丘低山类型、以高丘为主的地貌,境内千米以上山峰有座,一年四季山川长绿,绿水长流,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客家母亲河—汀江及其支流旧县河、黄潭河横贯县境,给全县带来充沛水力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丰收的希望。      上杭历史悠久,早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后期,境内已有人类劳动生息,夏商上杭隶属扬州城,周为七闽地,战国属越地,秦属闽中郡,汉属闽越国,三国属吴,晋属新罗县。唐大历四年(公元年)割龙岩湖雷下堡置上杭场,隶属汀州。此后随着中原客家先民的大量涌入,人丁逐渐兴旺,至北宋后期,已反客为主,成了纯客家族群聚集地。宋淳化五年(公元年)升场为县,直至元、明、清、诸朝均隶属汀州,民国时先后隶第六、第七督察专员公署。年8月27日上杭县城解放,此后一直隶属龙岩专区专员公署(年起改为地区,年后称龙岩行政公署,年撤地设市)。      上杭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根据地之一,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贺龙、陈毅以及郭沫若等人都在上杭从事过革命实践活动。毛泽东曾九次到上杭:年5月,毛泽东亲自部署和指挥了白砂战役;7月,毛泽东参加了在上杭蛟洋文昌阁举行的中国共产党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10月,毛泽东曾莅临上杭城关入住临江楼近20天;12月,毛泽东在上杭古田镇主持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年至年,毛泽东曾三次到当年著名的中央苏区“第一模范乡”——上杭才溪乡调查研究。这片神奇的土地不仅使红四军焕发勃勃生机,还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发祥地:《古田会议决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才溪乡调查》和年6月14日的《给林彪同志的一封信》、《采桑子·重阳》等烩灸人口的光辉巨著和绚丽诗篇都是在这里挥笔写就或吟诵成篇。      上杭是一块英雄的红土地,上杭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仅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当时人口不足二十万的上杭,全县参军参政和北上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就有1.27万人;红军长征后,上杭人民坚持革命,赢得了二十年“红旗不倒”的赞誉;解放后经调查核实有名有姓有牺牲大致时间,被定为革命烈士就有多人(其中“二战”时期人,抗战时期人,解放战争时期49人,解放初期剿匪反霸时期人);有73个村被省定为革命基点村(后扩大为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经查实全县仍有失散“五老”人员(即老红军、老地下党员、老接头户、老交通员、老苏区干部)人,革命残废军工人员近人;此外,仍有数以千计的无名英烈失考。-年被共和国授予中将军衔3人,少将24人,占当时福建籍将军总数的32.53%,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之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aozhouzx.com/czstc/66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