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崎碌炮台
众所周知,崎碌炮台俗称为石炮台,是清末粤东海防设施的代表作。至今逾百年,整座建筑物尚未发现裂缝和崩塌现象,是我国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独立面积最大的炮台。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主建石炮台的潮州总兵花了力气才把它建成;石炮台的初始状态呈半岛式;护台河是后人加建的;墙体没有红糖的“甜味”,甚至带有血腥的气息;内巷道本不是花岗岩石板路……
建筑档案
坐落地点–汕头市海滨路中段北侧
始建年份–清同治十三年(公元年)
竣工年份–清光绪五年(公元年)
工程耗资–八万余银元
占用面积–㎡(含护台河),其中城堡为㎡
建筑形状–呈圆环状
建筑层数–二层
建筑用料–花岗岩和贝灰
历史时刻-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奏折写得好,经费来得快
清朝晚期,列强瓜分中国,清政府被逼签署各种不平等条约,内忧外患,一些胸怀抱负的英勇之仕,决定为国而战。
这当中,包括潮州总兵方耀。但是他到任后的第一件紧要事是去”申请经费“。
△方耀
方耀是普宁洪阳人,年轻的时候跟着父亲方源在家乡操办武术团练,加入清军围剿太平天国,勇敢善战。他一生颇具争议,但是他任职潮州却颇有建树。
年6月,原署理广东省陆路提督的普宁人方耀调回潮州,专办潮州、南澳、碣石海防事务。
到埠后,他在汕头的港口巡视一周,发现“水深河阔,八达四通,既可直达郡城,并可旁趋潮揭,各国俱设有洋行在此贸易,百货委积,万户比连,兼与香港、省(省城)、佛(佛山)各处买卖,一气相因,若有疏虞,各省皆为震动”。
翻译为现代语言,大致意思是:这地方不得了,港口商贸繁华便利,将是列强必争之地。
△崎碌炮台所处地理位置
方耀仔细地巡察沿海的形势和防务,看到原有各海口炮台已废圮不堪,即使重修也无法与列强的兵舰相匹敌。
而且当时正值日本侵占琉球岛、台湾土著举事,要强固海防,非新筑新式炮台或造新兵舰不可。
但是问题来了,仿外国式样的新三合土炮台“每座需费或十余万金,造装甲兵舰费用更巨”,“财绌举赢”。
△“崎碌炮台”大门牌匾
于是,方耀写奏折给同治说,外国商船都来这了,“邻氛不净,潮海严防”,需要三合土炮台,才能维护这里的安宁。但是钱不够,我不得已折衷选了两个最关键的地方,一个是位于汕头埠东南侧的崎碌,一个妈屿岛西南,把握住汕头埠的要塞。
同治一听,担心这里会成为第二个虎门,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便拨款给方耀。
拿到经费后,清同治十三年(公元年),方耀立即主持建崎碌炮台。
△在崎碌炮台看内海湾
五年后,在当时是汕头政治经济中心的“崎碌”,矗起了大铁炮。这期间,光绪继位。
同治没能活着看到这项前后共耗资八万余银元海防军事建筑竣工。
根据记载,银元出现在晚清光绪年间。一块“龙洋”重七钱二分(22.5克),当白银一两(31.25克)。当时是16两一斤。
粗略地估计,一块银元大约为元人民币。按这种算法,崎碌炮台的造价大概是万人民币。
骨子里“作祟”的工匠精神
经费有了,大炮得好好造。虽然大清国快完蛋,但工匠精神不能忘。
工匠们运用中国传统的拱石技术,吸收近代西洋的新材料和新技术,对建筑形式美学进行大胆创新,成为中国沿海海防著名的军事建筑。
将崎碌炮台整体建为环圆状带形墙体的城堡,城堡大门两侧各建东西辕门两座,依照明清券门款式建造,宽、高、墙厚均为3米,显得结实,空灵轻巧,负重若轻。
△东西辕门
炮台采用石券拱,石与石之间密实接合,孔隙小,加上石缝施以上防渗透技术的巩固,虽经历一百多年,主体结构仍然完好。
环绕城堡外围筑有一条深3米、宽23米的护台河,使城堡与外界隔离。
据说,崎碌炮台初始形态为半岛式。汕头还没建有海滨路的时候,整座崎碌炮台一半在陆地、一半泡在内海湾。
后来因道路改造,设计者为还原其状态,象征性延续建筑形态,为其建了“护台河”。
△崎碌炮台(年)
由于崎碌炮台处于海边,在防渗漏、防洪方面,发挥聪明才智,用贝灰加煮烂的糯米和红糖拌成浆调粘夯筑而成,再砌上规格不一的花岗岩石,具有强度大、韧性好、防渗性能好等优点。
炮台顶在拱石面上,用桐油、水泥拌合砂浆铺面,以防雨水渗透,台面外高内低,水汇入明沟,从石槽流入护城河,这是保护崎碌炮台免受洪水冲蚀侵啮的重点措施。
△大门
炮台底层坑道与十字交叉拱窟窿全部用非风化花岗岩规格石砌筑,垛口炮位均铺上花岗岩石条,石缝严密,砌筑坚固。
炮台分上、下两层,各置火炮18门,下层是一条石砌的拱顶隧道炮巷,贯通于整个台堡,全长米,宽4.1米。
△内巷道
外围墙高6.7米,内围墙高5.15米,是驻扎炮兵和放置炮弹的营地。
内墙致一小型火药库,贯通整个炮台,为炮兵的活动空间。
△内部结构,士兵对外瞭望的窗口
△十字拱顶
在炮巷,抬头可看到十字拱顶,这是炮巷运用十字拱和穹顶形制券拱技术,由22座十字架拱壳串拉成环圆型式。
有学者研究指出,砖石拱顶的建筑做法可追溯到两汉时期。
低头可见花岗石板路。据说,内巷道本不是花岗岩。
90年代初,市政厅进行改造,墙体的花岗岩拆下。同时期,在石炮台公园建园改造,拆下的花岗岩被回收利用,安装在内巷道。
△27级波浪形状楼梯
登台的27级楼梯为波浪形状,易于运送炮械,还有一条较为隐蔽的螺旋形楼梯,是作战时的快速通道;
上层台面有规律地分布着通风报话塔72座,每三个为一组,呈品字形分布,是炮巷的通风采光设备,也用于炮台上、下传达信息。
△隐蔽的螺旋形楼梯
城堡中间有一个大型广场,是炮兵们日常操练的地方,广场东北角有一水井,供当时驻防炮兵日常使用,水井离大海只有数十米,但取出的水却是淡的,非常奇妙。
△仿真古铁炮及72座通风报话塔
大炮成铁灰,炮台成监狱
后来,大清国还是真的没了。
根据记载,同时期的广州拥有能与列强匹敌的大炮。崎碌炮台的大炮也不差,其中最大的有斤的前膛洋炮,射程远达8公里。
崎碌炮台的大炮,还没真正排上用场,就被毁灭,成为了历史。
辛亥革命后,和位于广州黄埔的长洲炮台一样,炮台原有的大炮被日军拆除,炮管被分割化铁。
现在能看到的大铁炮都是仿制品。
△克虏伯陆基最早的照片
年9月24日“八·一”南昌起义军南下部队进入汕头市,曾派兵驻守于此,并在此击退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后来,此处曾被国民党政府作为监狱。
年石炮台正式定名为“汕头市惩教场”(解放前市区外马路通往石炮台的那条小路就叫“惩教路”,即现在的“新陵路”)。
年6月间,崎碌炮台曾两次遭日本战机投弹轰炸,但建筑主体安然无恙。
建国后,崎碌炮台一直作为驻军营地。
年列为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年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汕头市委、市政府把石炮台遗址确定为汕头市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基地。
△“圆融共生”格局的崎碌炮台
年汕头市政府接管后决定筹建石炮台公园,崎碌炮台也因处于“石炮台公园”内,被俗称为石炮台,是我国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独立体面积最大的炮台。
从空中俯瞰,公园呈环圆形,圆融厚重的体态漫溢着强烈的东方哲学意味。
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精神原型之一,与中国人的宇宙意识、生命情调具有密切的关系。
炮台虽为战事所建,潮汕人民却在战时防御工事的建筑形态中寄托以和为贵,和睦共存的思想感情。
一百四十多年的风雨洗礼,让它经历了风雨飘摇与硝烟后的宁静,与居民楼并立,享受着安逸与日常。
在和平时代,这张特色鲜明的图腾更似为城市的盖章,镌刻着城市中的人们拥抱安宁生活的永久愿景。
镇园之宝的来历
如今,公园大门口左右两侧各摆放着一门古铜色的大铁炮,这两门铁炮是十九世纪英国阿姆斯特朗前装线膛铁炮,每门重约公斤。
这两门大炮如今成为了石炮台公园的镇园之宝。其实,这两门铁炮原本不是存放在崎碌炮台的,是由当年公园建设者从别处征集来的。
△大门两侧的“镇园之宝”
在筹建石炮台公园时,相关人员经过打听,发现当时的汕头铸钢厂有二门古炮。
据当时工厂工人说,在大炼钢铁的时期,这两门铁炮本应随大部队拉去炼钢铁,但由于膛内有哑弹,工厂曾发生意外爆炸。
工人怕这两门铁炮会破坏熔炉,而一直不敢炼成钢铁,就一直放在工厂内。两门铁炮在不幸中幸存下来。
△铁炮原有信息细节(左)、铁炮编码(右)
经申请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城建局同意支付10元作为运输费补偿铸钢厂,铸钢厂同意无偿调出这二门大炮,安放在石炮台公园。
年8月首期建设工程告竣,正式对外开放,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官方不完全统计,每逢节假日,石炮台公园便接待近百万游客,与两门铁炮合照相成了游玩必备。
△“世纪槐”
有意思的是,在崎碌炮台的西辕门外的护台河沿,有一棵被标榜为“世纪槐”的老槐树。
它像极了防卫兵每天注视着前面大海过往的轮船,静静地守卫着后面的崎碌炮台,好像在向人们述说着汕头人民坚决抵御外敌侵略,保卫神圣国土的一段历史。
END
崎碌炮台地址_汕头市海滨路中段北侧
总策编
PRODCER
郑仲标
顾问
ADVISER
王丹
文稿
WRITER
本刊
摄影
PHOTOGRAPHY
翁志雄张烈华蔡立喜
图片
PICTURE
中南设计院提供
市城建工程设计院提供
部分网络
资料
MATERIAL
《汕头埠记忆》汕头旅游官微
书法
CALLIGRAPHY
吴著明
编辑
EDITOR
马己芬
刊载于《汕头建筑》NO.21
本文对作者原文有删减及综合整理
你可能还想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