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是广东三大民系之一,狭义的潮汕人是指“潮州八邑”人,“潮州八邑”包括海阳(潮安)、揭阳、潮阳、澄海、普宁、惠来、饶平和丰顺,也就是现今的潮州、汕头、揭阳三个地级市及梅州的丰顺县,但广义的潮汕人还包括汕尾人和大埔人,其实潮汕地区在历史上有长达近年被称为“潮州”,“潮州”一词始于隋文帝开皇十年,一直到清朝末年才出现这个“潮汕”称呼。
潮汕历史十分悠久,潮汕人遍布全球,潮汕人善于经商,被称作“东方犹太人”。潮商与晋商、徽商、甬商(也就是宁波商帮),并称“四大商帮”。潮汕人强烈的商业意识和逐利精神,得益于其悠久的商业传统,根源于潮汕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我从小就被教导:“买卖算分。”意思是做生意一定要精打细算,一分钱都不能马虎。
潮汕人的商业传统最早可追溯到汉,当时的潮州实际上是北方与越南联系的中继港。到宋朝,在官府对贸易扶持政策的刺激下,潮州的商业更加发达,这时候主打陶器出口贸易。进入明代,由于朝廷实施海禁,漳州、泉州的商人们失去生计,开始向外转移商业贸易。
而此时,潮汕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加上产量巨大的稻米、陶瓷,成了漳州、泉州商人转移的目的地。南澳、樟林、东里、海门、靖海等,迅速成为出洋贸易港口。后来,随着政府的打压,这部分从事走私贸易的商人渐渐武装起来,最终发展成了海寇商人。结局正如一开始所讲,这部分海寇商人后来被迫转移到东南亚,并站稳了脚跟,成了华侨。年,汕头开埠通商后,潮商迎来了辉煌期,影响迅速扩大。
潮汕人团结,爱抱团。说到根儿上还是因为在潮汕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宗族文化,潮汕宗族在十六世纪为对抗成群结队的海盗而生,后来海盗危机虽然解除了,宗族还是在人们心目中取得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远古交通远远落后的年代,潮汕地区又是三面环山,一面靠海,就形成了常受山贼和海盗的困扰,加之远离政治中心,官府不能及时治理到。这就造成了潮汕人深深依靠宗族纽带关系形成强大的自我保护网,这是人情社会形成的基础。除此之外,潮汕地区地少人多,为了生计,很多潮汕人在建国之初,纷纷被迫下海去到东南亚地区经商。而一个人来到异国,要有好的发展当然得靠人脉,靠团结,这使得人情社会得到强化,某种程度上也形成了潮汕浓厚的商业文化。
人情社会及商业意识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重人情使潮汕人团结,商业传统使潮汕人特别会经商;另一方面重人情,又使政府执政能力受阻,浓厚的商业意识,又造成人民喜欢用钱去解决问题,潮汕是一个人群纽带根深蒂固的畸形社会,这种人情使得潮汕腐败尤其严重。
作为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的汕头,可谓集合了国家政策之天时,水陆交通枢纽之地利,著名侨乡之人和。然而,这座城市的经济却在四个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中垫底,为什么就发展不起来呢?
作为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汕头人至今依然保持着很强“自己人”的群体认同感。很多海外潮商虽然常年旅居海外,但始终一生乡音不改,“我是潮汕人”的烙印深深刻在潮商的骨子里。不少潮商能到异地谋财,最初往往是因为家族的提携。我们熟知的李嘉诚亦如此,如果早年没有舅父的收留,可能就没有十几年后香港塑胶花大王的发迹。依赖强烈的宗族情结、关系文化特质的另外一个结果是,不少企业和各级政府官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经济活动中不讲规则和法律,讲人情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潮汕地区社会、政府和市场都充满着家族化和血缘化。正因为如此,才导致汕头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人情风、裙带关系猖獗。当深圳、珠海等地经济特区实现经济腾飞时,汕头反而错失了四大特区之一的大好机遇。